东方既白著
实事求是的讲,“性善论”和“性恶论”两者之间,没有孰优孰劣,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对人性而言,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仍旧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问题。所谓“立场决定态度,方向决定出路”,有时候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因此从本质上说,两个人的说法各占一边,没有对错之分,亦或者说,两者都说的没错,但都只说对了一半。
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质,李宗吾在其《厚黑学》里,就用了具体的图例阐述了在孟子和荀子眼中,具体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同人性差异的。具体以下图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人性善恶产生的根源和原理图例
“上图右侧从圆心向外看”为性善论的原理:孟子站在上图圆圈中心里面,由内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万物,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喜言诗,诗是宣导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习于诗,自然把这种善性发挥出来,这即是孟子立说之本旨,所以“上图右侧从圆心向外看”,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上图左侧从外向圆心看”为性恶论原理:荀子站在上图圆圈最外面,由外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本国人就忘了外国人,看见本省人就忘了本国人,看见邻人就忘了本省人,看见兄弟朋友,就忘了邻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的只有一个我,连至好的亲戚朋友都忘却了,故曰:“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
荀子喜言礼,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凡人只要习于礼,这种恶性自然不会发挥出来。这就是荀子立说之本旨,故“上图左侧从外向圆心看”,可看为荀子之性恶图。
孟子与荀子争论的焦点图例
针对人性的善恶问题,为什么孟子和荀子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上面这张图,图中第一圈代表“我”,第二圈代表“友”,第三圈代表“他人”。谁也看不出“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认为与“我”字圈相比它便是大圈。而荀子在外面画一个更大的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小圈。
归根结底,只能说“友”字这个圈,它只是个圈,不能绝对地说它是个大圈或小圈。其实孟子和荀子所说的均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道理,却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正如李宗吾先生在其《厚黑学》里所说:人性中的善恶公私,和高低长短等概念一样,完全取决于参照系,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
故人性善恶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就是万物所遵循的那个“阴阳性”的问题,站在人类角度所说的“善”,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阳性,其主要特点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扩张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一切积极主动的生发运动趋势;站在人的角度所说的“恶”,就是站在天地角度所说的阴性,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静止着的、内守收缩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等一切消极被动的消亡运动趋势。
人性善恶问题的本质,就是人性的阴阳性问题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这不就是《易经》的“综卦”体系原理和体系模型嘛!演习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所谓“综卦”,又称“反卦”、“覆卦”,是指将一个“六爻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综卦是“六爻卦”旋转°所得到的卦。综卦是角度转换,换一个方向来看“六爻卦”,就得到该“六爻卦”的综卦。
综卦体系模型,合理兼顾了不同立场的诉求
以互为“综卦”关系的“泰卦”和“否卦”为例,当然它们之间还有“错卦”的另一层关系在。那具体什么是泰卦呢?上卦“坤”为地,下卦“乾”为天,即谓“泰”卦:天居地下,犹如天地、阴阳、上下交通融合,喻示“通泰”景象。全卦揭明只有天地上下交应、阴阳互融,才能导致事物“通泰”及和美昌盛的规律。因此《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则泰;天地不交则否。心与意通则善,心与意不通则恶
什么是“天地交”呢?它们之间能顺畅无比的沟通交融,就能够亨通安泰、和美昌盛,反之“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因此“否卦”则反过来乾上坤下,象征万物闭塞不通之象,天地不交,阴阳不融,上下不合,诸事不顺,是一切都不和谐之象,所以,象曰:天地不交,否。是不是因为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泰和否呢!
因此,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个道理,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没有孰优孰劣,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对人性而言,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仍旧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问题。
故从本质上说,两个人的说法各占一边,没有对错之分,亦或者说,两者都说的没错,但都只说对了一半,没有综合起来整体看待。但是,孟子和荀子并非是简单地给人下了一个“性善”、“性恶”的结论,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引导,并学以致用。
孟子主张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自律担当,激发人性中那“阳”的部分,荀子主张靠外界礼法制度,他律约束,即管人性中那“阴”的部分,一个软,一个硬,一个扬善止恶,一个以恶制恶,殊途而同归、浑然而天成。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人性善恶亦阴阳,顺生而逆亡
作者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