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获得真知识荀子说做到壹虚而静
TUhjnbcbe - 2024/2/18 18:27:00

在荀子的观念里面,认为人的“善”是后天习得的,荀子反对人的“善”是天生就存在的说法,他的学说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

可能颜小二说的不太通俗,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王阳明大家应该比较了解,王阳明认为人一出生就会吃饭,不需要人教,渴了要水喝,饿了要吃饭,即使没有人教,人也会自己在摸爬滚打中渐渐学会走路。

王阳明就觉得,人存在先天的天赋,就如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怜悯之心一般,王阳明认为这些都是先天的,人先天就具有“良知良能”,这是唯心主义。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王阳明认为,所有的一些技能,其实我们一开始都会,只是最初我们出生的时候“忘记了”。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一点一点掌握做一件事的技巧,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回忆”。王阳明将“我们渐渐学会了技能”这个过程看成是“我们渐渐‘想起来了’之前被我们‘忘记’的‘良知良能’”,因而我们可以将王阳明的思想看成是唯心主义。

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有点相反的味道了。荀子认为,一切技能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不存在“忘记了”的情况。认为要“至知”需先“格物”,只有通过自己直接经历的经验,才能获得对事物客观的认识,即使一些经验是他人的间接经验,但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也稍显不完全客观。

这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再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唯心主义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精神”在主宰,而唯物主义则讲究“客观事实”。

荀子指出,人是先有形体,后有精神的,而人认识世界并进行精神活动就需要依赖于自己的感官,就是眼、耳、口、鼻、身体(可以理解为触觉)、心(可以理解为脑部神经运转)了。

因此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人的本性中有“认识能力”,而事物存在的道理,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人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即可。

但是,荀子面对复杂的人世,也发现了有些时候自己看见的东西或者说感受到的东西,传入到大脑当中所给自己的感觉,未必就是这件东西真正所反映出来的那样。

说的通俗一点,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把一位老人撞倒了,一句对不起都没有,头都不回地跑了,我们可能心里觉得,哎呀这个人不行,怎么能这样呢,起码道个歉呀,于是我们对这个人印象不好。

但是实际上,医院快咽气了,所以他顾不得了。很显然,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事物本质发生的样子,但是,这件事情给我们的感受可能就不太客观。

荀子就注意到了表象对人的一个“蒙蔽”(喻指)作用,于是指出了一套法子,告诉我们如何得以客观认识事物,如何获得“真”知识,这个法子就是“壹虚而静”。

“壹虚而静”啥意思,别急,颜小二下面就来解释解释。

首先,这个“壹虚而静”的“壹”就是要求人不要让同时出现的多种观点左右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多种观点影响,要站在中间冷静地看这两种观点。

举个例子,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那么我们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不要因为孟子的“性本善”去批判荀子的“性本恶”,而是站在两个观点的中间来审视这两个观点,弄清楚这两个观点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来的,他们的“善和恶”又是针对什么提出的,这样我们可能能够看到更加客观的东西。

其次,是这个“壹虚而静”的“虚”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用已有的认知对新的事情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这样会妨碍我们去认识新的东西。

通俗来说,就是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新事物,这样会干扰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判断。比如,许多人比较倾向孟子“性本善”的观点,于是在读到荀子“性本恶”的观点的时候,便倾向用孟子衡量“善恶”的标准去看到荀子的“性本恶”学说,于是荀子的思想就成了无稽之谈。

或者举个更加通俗的例子。有的人歧视杀人犯的孩子,那么一个为人非常善良而且有才的杀人犯的孩子与其交朋友,他会因为自己本身就带偏见去和杀人犯的孩子交往。杀人犯的孩子给他一个苹果,他可能会怀疑别人有没有在苹果里面下毒,如果自己恰巧肚子疼,那么肯定是那个杀人犯的孩子干的。这就是偏见的力量。

荀子认为人的“偏见”或者说已有知识所形成的一种感情很可能倾向蒙住人的眼睛,让人越走越远。所以荀子指出,要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真”知识,就需要“虚”。“虚”就是不以已有的认知去干扰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就是面对一件事情不要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不要预先给别人贴上自己脑子里面的标签。

做到“壹”和“虚”了,那么内心就安静了,内心安静的人,对事物没有偏见,不会先入为主去贴标签,而且面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观点,能站在中间的位置不偏不倚去分析,不受任意观点去干扰,这样的人内心确实是非常“静”了。拥有这样“静”的内心的人,看什么就是什么,自然比较客观了。

就比如,一块石头是自己爱人千山万水给自己带回来的纪念品(颜小二只是举个例子,方便理解),于是这块普通的石头对于这个人来说可能就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于是下次在看到石头或者是和石头差不多的东西,即使是“长得很像石头的毒药”,这个人也会莫名产生好感,一旦别人要摧毁“毒药”,这个人可能还会做出维护“毒药”的行为(颜小二的例子可能略显妥当,大家将就将就)。

但是做到荀子“壹虚而静”的观念的人,石头就是石头,管你是谁带回来的,不好亦不坏,那么“长得很像石头的毒药”就是“毒药”,自然是需要摧毁的,难道留着害人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获得真知识荀子说做到壹虚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