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7 20:28:00
荀子曾经访问秦国,并与秦昭襄王君臣有过深入的交流,临走之前,应侯范雎询问荀子的观感。01地利人和前途堪忧荀子说,秦国四周有天然险阻,关防坚固,地势条件优越,山林河谷秀丽,自然资源丰富,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地利。进入秦国境内,可见百姓民风淳朴,音乐不粗俗,服饰不轻佻,敬畏官长,行为恭顺,颇有古之民风。到了城邑里的官府,百吏做事谨慎认真,谦恭节俭、敦厚有礼,忠诚守信,办事不机械刻板,颇有古代官吏的作风。进入都城咸阳,看那些士大夫,出了家门直接就去了衙门,出了衙门就直接回家,一心为公,不为私事奔忙,不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相互独立,明智通达,一心为公,有古代士大夫之风。看秦国的朝廷,办事流程非常简约,每天的*事没有听而不决的,百官看上去非常安闲,像没有事情需要处理一样,有古代朝廷之风。就是说,秦国的朝廷决策效率高,百官每天两点一线,一心为公,属隶兢兢业业办事,百姓淳朴不刁蛮,可谓*通人和,具有先古圣王时代的景象。既有地利又有人和,所以秦国自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强盛,这是必然的,不是运气。古书上说,朝廷上下看上去都很轻松,但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令简约,但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办事流程不繁琐,但卓有成效,这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秦国与此有点相似了。尽管如此,秦国仍有隐忧。秦国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以王道的标准来衡量,秦国的功名还差得远呢!为什么呢?因为秦国没有儒者啊!这是秦国的致命弱点。强力走不远,礼义才是正道,这句话针对的就是秦国。02威势胜汤武秦国的威势在商汤、周武之上,国土辽阔超过舜、禹,秦国威震天下,它的强大危及到中原各国,然而其忧虑数不胜数,终日提心吊胆,担心各国诸侯联合起来碾压自己。先说说,为什么荀子认为秦国的威势在商汤、周武之上?荀子通过分析秦楚两国之间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秦国和齐国分别是中国东方和西方的大国,楚国幅员辽阔,是南方大国,西邻秦国,东接齐国,秦齐角逐中原楚国是关键的平衡力量。秦惠文王准备攻打齐国,但齐楚已经结成同盟,因此惠文王担心楚国乘虚而入。张仪于是出使楚国,承诺将商阏里地割让楚国,以换取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见利忘义,与张仪达成交易。但事后,张仪耍赖只承认献地6里,楚怀王愤而出兵讨伐秦国,却损兵折将大败而回。继而,秦国掠楚国汉中里地。汉中从此成为楚国的心病,并最终成为楚国灭亡的导火索。此后,楚怀王不断利用秦国与魏国、齐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索回了部分土地,接着又在合纵连横中取骑墙之势,要求秦国归还全部土地。楚怀王的战术得逞一时,却在诸侯中丢掉了最珍贵的信用。秦楚之间时战时和,最后秦昭襄王假惺惺地邀请楚怀王举行武关会盟,以结束双方持续不断的纷争。结果怀王一到武关便被扣留,随后被押往咸阳软禁,他也曾经逃亡,赵国拒绝他入境,在逃往魏国的途中,被秦兵捉回,最后客死他乡。王位空虚,楚顷襄王继位。秦国多次伐楚,公元前年攻入楚都郢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太子熊完被迫委质于秦。荀子评论说,楚怀王客死秦国,如今国都郢也被秦国攻克,楚顷襄王背着三世先王的牌位,避祸陈、蔡之间,等待、寻找可乘之机,总想跨着大步去践踏秦国的腹地。可是,现实是,秦国让他向左他就得向左,让他向右他就得向右。商汤、周武只能驱使拥护自己的人,而秦国可以如此驱使自己的仇敌,秦国的威势已在商汤、周武之上。03疆域超舜禹我们再来看看秦国当时的疆域四至,南边到了沙羡(今武汉江夏)及其周围地带,这是跨过长江了;北部和东北部与少数民族胡貉相邻;西边占有戎族的巴国。秦国东进中原也是硕果累累,从楚国强夺的土地已经到了齐国的边境,从韩国强夺的土地已经向东越过了恒山,占有了临虑(即今河南林州市);从魏国强夺的土地已经延伸到了圉津(今河南濮阳西南),距离魏国都城大梁只有一百二十里了;从赵国强夺的土地已经到了灵丘(今山西大同境内)和松柏要塞。古时候历代帝王统一天下,臣服诸侯,疆域不过也就方圆千里。而秦国的疆域西面背靠偏僻的戎狄蛮夷之地,东面有恒山作为屏障,可谓土地遍及天下,这比舜、禹统治的区域更广大。总之,“威彊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单纯依靠强力是走不远的,秦国是时候改弦更张了。那应该怎么办呢?04节制武力,回归礼治节制武力,回归礼治。就是说,任用方正、诚实、可靠、德行完美的君子来治理天下,团结、依托他们,共同参议国*,确定是非标准,理清、处理现实中的是非善恶。*皆出于秦国朝廷,服从秦国的这个核心的,让他们各安其俗,不顺从的国家再以武力去讨伐他们。这样,秦国就不再需要到处出兵,而*令能够通行于天下;这样,即使在秦国腹地以外举行大典,命诸侯前来朝拜,差不多也是可行的。当今这个时代,最要紧的不是扩张土地,而是增强诚信力。所以说,完全尊崇王道,以理想为导向能王天下,专注事功,因时而变,以目标为导向能霸天下,如果没有一样能做到,国家就会灭亡。#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