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在一个国际时装周秀场上,模特身着中国蓝印花布旗袍从T台上走过。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正好在手机上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吃了一惊:我们这“土不拉几”的蓝印花布,竟也能跻身世界时尚!
蓝印花布是一种蕴含着家庭情感的传统手工面料。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蓝印花布衣服是人们每天穿着的家常服饰。人们说它“土”,是因为它司空见惯:布料来自土生土长的棉花,自己纺纱自己织就;染料是土生土长的蓝草,自己动手沤制;蓝白纹样是本地手艺人设计的。所有工艺流程都是手工操作,散发着乡土气息,透着泥土滋味儿。
但是,在异国他乡的人们眼中,蓝印花布是新鲜的,蓝印艺术是美丽的——
蓝,天之蓝,水之蓝;白,雪之白,云之白。蓝白相间,那是蓝天白云之美,那是碧海雪涛之美,那是纯真朴素之美,那是清新和谐之美。在人类美美与共的服饰园圃里,蓝印花布代表的是独具一格的东方美!
蓝印花布,唐宋时流行于苏浙皖,明清时流传到山东、山西、湖南、湖北以及东北各省。近代以降,蓝印花布遍布全国各地农村。而在众多蓝印花布产地中,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别具一格。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称号。
蓝印花布究竟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蓝”“花”“印”“布”这四个字说起。
先说“蓝”。荀子在《劝学》中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先民早就学会从蓝草中提炼青靛色素,从而掌握了蓝靛染料的奥秘。在《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中,关于如何“种蓝”有更详细的记载。先在地上挖坑,坑四壁围以苫子,然后把割下的蓝草倒放坑中,用石头压实。过一两天,漉去荄,把坑中的汁水移入瓮中,倒入石灰搅拌,等瓮中澄清,把水去掉,另外再做一小坑,把蓝靛放进坑中。等到绿汁像稠粥一样,把它取出来,这就是蓝靛。
这段文字距今多年。我们翻一翻世界染料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蓝靛工艺有比这更早的记载。古人惯穿大青、绀青等色的衣衫,大概也跟种植蓝草提炼蓝靛不无关系。
蓝草有四种:蓼蓝、山蓝、木蓝、菘蓝,其中以蓼蓝为最佳,而南通以种植蓼蓝闻名全国。因为南通的地理位置最宜蓼蓝生长,家家户户都可印染蓝布。
次说“花”。蓝印花布就是蓝白两色,乍看色彩似乎单调,但是跟阴阳二元变化无限一样,蓝白两色在万千纹样中变化成千万画面。我国传统印染行业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16岁就进入染坊当学徒,17岁开始收集各地流失的蓝印花布。45年来,他走遍全国近个农村乡镇,现已搜集蓝印花布纹样件。
据吴元新介绍,他搜集的纹样,图案有植物花卉、动物纹样、几何形状等;布局上有单独纹样、中心纹样、花边纹样等;内容有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祈福驱灾、生殖生命等。在形式上纹样追求圆满、讲究对称、数必逢双。这类花纹图案农民喜闻乐见。我们走进农民家,常常可以看到枕套、被面、衣服、帽子、桌面布、包袱布等上面有这些花纹图案。
再说“印”。所谓蓝印花布,就是把蓝白花纹印到布上。我国早在东汉就有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印染工艺。我们现在的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就是古时候所说的“药斑布”。“药斑布”是嘉定安亭镇一个姓归的艺人研究创造的。他在白布上抹上灰药染靛色,等布干了把灰药去掉,就露出了白布的底色,其他被染的地方都是靛色。这样一来,蓝白相间就出现了。后来用黄豆粉、石灰粉取代抹灰药做防染浆,因为工艺简便,黄豆粉、石灰粉成本低,石灰粉既可防霉、又可防蛀,植物色素不易褪色,于是这种工艺迅速传开来。据记载,早在明朝这种工艺就传到了南通。四五百年来,南通印制蓝印花布一直用黄豆粉加石灰粉做防染浆。时至今日,传统手艺人仍然保持着这种印染方式。
最后说“布”。南通蓝印花布所用的布是南通土布。南通土布,早在明清时代就闻名遐迩。一是因为土布的原料棉花质地优良。南通的沙质土壤和自然气候适宜棉花生长。二是南通偏于江海一隅,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年)建郡,此后极少有兵燹动荡,也很少有自然灾害,耕作安定,棉花种植和纺织手工作坊得到充分发展。三是南通人勤劳质朴。南通先民由土著盐民和从内地逃荒避难而来的“流人”构成,垦荒植棉,手工自给,成为生活习惯。自产棉花给自织土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棉花有透气、吸湿、保温的功能,并且有弹性,这些特性也成为土布的优点。南通土布全是手工织造的,经纬线疏密不均,线条粗细不一,加之土布比一般洋布要厚一些、硬一些,这些特点造就了土布特有的粗犷、厚实。布面与蓝白花纹配搭在一起,更加彰显了蓝印花布充满乡土气息、天然韵致的质朴之美。
在新时代,积淀着“蓝”“花”“印”“布”深厚历史文化的南通蓝印花布,通过手艺人择优选粹,传承创新,印染工艺日趋完善,审美风格开放包容,深受百姓喜爱,尤其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在蓬勃兴起的国潮中,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也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刘天骄,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