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琴师,名叫瓠巴。
瓠巴的弹琴技术高超到什么程度?《荀子》里面记载:每当瓠巴弹琴的时候,就连潜在水底深处的鱼儿,也会浮出水面,聆听瓠巴的琴声。
《荀子》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要讲述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瓠巴拥有的高超琴艺,不是凭空得来的;很多“打工人”看不惯的上司,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领导。
曾经作为营销顾问,参加过一个企业年会。与我同桌的人,几乎都是这个公司的销售精英。
在会上,当销售总监上台领取业绩奖时。听到同桌之人发出了以下言论:
“要不是有我们,他能领这个奖吗?”
“他就是命好而已,要不是老板给了他几个大客户,他能谈下那几个大单吗?”
听完这些言论,我只是默默地笑了笑,并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销售总监在不为人知的背后,学习起来有多么拼命。
销售总监所带领这个小组,是整个公司的销售精英,作为销售,业绩就是说话的底气。因此,销售总监在负责团队管理、上传下达的同时,还在业余时间报班学习消费心理学、人际交往方法……
当老板给了这个销售总监几个大客户之后,他在维护客户关系的同时,还四处走访客户的亲朋好友,了解客户的人际关系、分析客户的需求……
生活中的很多人就是这样,总觉得自己也已经很努力了,但升职、加薪、拿奖金的却是别人,都是因为别人命好、运气好。
殊不知,同样是努力工作、同样是学习新技能,不同的方法,就有不同的效率,进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便是《荀子》所说的: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问题是,怎样的努力方式才算高效?《荀子》认为,学习的方法可以分为“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种途径。
首先是“由内而外”。
《荀子》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由于《诗经》讲的心声、《尚书》记录的是*事,所以要先学《诗经》、《尚书》;而《礼经》是制度的前提、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
换到现代人的身上,比如你想提升自己的谈判能力,不应该一上来就学习如何谈判——这叫本末倒置。而是应该先去提升自己的口才、应变能力,以及了解公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发掘客户的需求,把这些都学会了再综合起来,你的谈判能力自然就上升了。
第二个高效学习方法是“由外而内”。
《荀子》说:《诗经》、《尚书》记载的是古时候的事情,书中没有详细的解说,也不贴近现实。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接近良师、仿效良师。
还是拿“谈判能力”来举例:你自身学到的方法、总结的经验,未必都是可行的——这就存在一个试错成本。但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直接把谈判高手的方法和经验借鉴过来、学为己用,就是最有效、最便捷的学习方式。
世上没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绝大部分的成功,都需要深入浅出地学习,而“学习”这件事,本身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很多人之所以非常努力却一事无成,并不是自己的命不好,而是“努力和学习”的方法、方向出现了偏差。
能读到这里的朋友,多半都是非常具有进取心、希望能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人。那么《荀子》所讲的“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与大家共勉。
你是否认同文中的观点?欢迎到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