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布衣到丞相传奇一生,李斯的悲惨结局,告
TUhjnbcbe - 2023/10/6 18:09:00

秦国丞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生活在风云变幻、列强纷争的战国时代,身份世袭制的破坏,使得普通平民也能上升至卿相,诸侯的你争我斗,势力消长,又为平民之士纵横捭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李斯这样的人物。

上蔡布衣初露锋芒

李斯,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属河南)的一个平民之家,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辩,年轻时到郡中做个小吏,掌管文书。整日看长官的眼色,小心翼翼,以求慢慢升迁。

一天,他到官舍厕所中,看见老鼠正在偷食污秽物,一见人来犬过即惊恐逃窜,不由想起在官仓中看到的老鼠,一个个硕肥无比,即使看到人来,也悠然自得,慢慢离去。于是触景生情,觉得人生也如同鼠辈,生活待遇的差别不过在于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同而已。

他觉得自己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由这样慢慢熬上去,一辈子也难得有出人头地之日。他决心改弦更辙,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经过认真考虑,他辞掉了小吏职务,不远千里来到齐国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荀卿,学习帝王之学,与其同学的还有后来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

荀况本是儒学大师,但他又是一个胸怀*治抱负的士人,他曾周游列国,试图投身*治,未能如愿后,开门授徒,传播自己的*治理想,创立了帝王之学。李斯潜心钻研了荀况学说中的法家思想,尤其推崇谋略之术,而对其师所主张的以仁义为先则不屑留意。

学成之后,李斯分析了各国的形势,认为楚王胸无大志,不能有所作为,其他各国日渐衰弱,不能成就霸王之业,只有秦国国力日盛,正是他施展帝王之术的用武之地。

临行之前,他向荀卿辞行时说:“现在诸侯各国都争雄称霸,为游士说客参与*事提供了绝好机会。而秦国正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急需智谋之士前去效力。处于卑贱地位不思奋发,不去改变自己的境遇,只不过是人面禽兽。没有比卑贱更耻辱的,没有比贫困更悲哀的,处于卑贱的地位、贫困的环境,却还愤世疾俗,自谓与世无争,不思进取,那只能是掩饰自己的无能,让人耻笑。我要西行人秦,为秦王成就霸业,为自己争得富贵。”

李斯来到秦国,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继位,*事由丞相吕不韦统揽。李斯也投靠到吕不韦的门下,成了一名门客。不久,李斯就依靠自己的心计与才干,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被任为郎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他乘机向秦王上书说:“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抓住时机,秦穆公时国势虽然强盛,但周王朝还未衰败,所以不能一统天下。自孝公以后,周天子的力量已经衰落,诸侯之间又互相兼并,只剩下关东六国,而秦国力量远在六国之上,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正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的大好机会,如果丧失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等诸侯国联合起来,恢复了元气,那就再也无法完成统一的大业了。”

李斯的建议正迎合了秦王嬴*的心理,他立刻提拔李斯为长史,让他来筹划统一的方略。而李斯也迈开了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有了显露头角的初步机会。

风云际会建功立业

李斯首先建议对关东六国进行颠覆和离间活动,暗中派遣善于言辞、工于心计的谋士到各诸侯国游说,对各国权臣或用重金收买,不能收买的则进行暗杀,在各国君臣之间散布谣言,离间君臣关系。又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对近邻的韩、魏用武力迫使其臣服。李斯的谋略受到了秦王的赏识,也逐步收到了成效。秦王又提拔李斯为客卿,在*治上的地位又上升了一步。

正当李斯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场*治风暴差点断送了他的*治前途。就在秦国加紧对六国攻势的同时,关东各国也采用各种方法来减轻秦国的压力。紧邻秦国的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帮助修建水利工程,以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由于工程浩大,费力多,耗时长,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有人告发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经调查,还有一些客卿也是东方各国派来的奸细。这样,秦国一时舆论哗然,秦王也十分震惊。

朝廷中守旧的大臣乘机要求驱逐外国客卿,秦王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规定凡在秦国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眼看好不容易得到的地位就要一旦化为乌有,李斯自然不会就此甘心,他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奏书,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信中历数了秦国逐渐富强的历史,指出自穆公以来的五代帝王,都是依靠客卿推行新法,移风易俗,才使国家富强,成就了帝业。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李斯还说:人才就如同珠玉珍宝一样,秦国充斥着各国的宝物,那么对人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呢?这不是重物轻人吗?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就是由于能容纳四方百姓。而如今秦国下逐客令,只能是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帮助诸侯富强,这样就会把国家引向危险的道路。

秦王看到奏书后,幡然醒悟,立即撤销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李斯十分珍惜重新得到的机会,他积极向秦王建议统一山东六国,并自告奋勇愿意出使韩国,诱使韩国国王来朝见秦王,以作为人质分割韩国。

韩王听到消息后,忙找来韩国公子韩非商量对策。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的学业优于李,更精通于帝王之学,只是他出身于贵公子,不屑汲汲追求名利于帝王之间。现眼见国家危急,他立刻给秦王写信,晓以出兵攻韩的利害;同时劝韩王不接见李斯。

果然,当李斯来到韩国后,韩王不愿见他,李斯又上书要求韩王至秦定盟,韩王还是不理他。李斯无功而返,回国后劝秦王出兵逼迫韩国。韩王遂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原来读过韩非的文章,十分赏识他“尊主安国”的理论,曾说:“我若能与此人交往,死而无憾。”秦王见到韩非,十分高兴,准备劝说他留在秦国。李斯担心秦王重用韩非而疏远了自己,就联合秦王的另一宠臣姚贾一起到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王族,韩国的兴衰同他息息相关,他只会站在韩国的一边而不会支持秦国。

既不能重用,放他回去又会成为秦国的祸害,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杀掉。”秦王见说得有理,就叫先把韩非关在牢里。李斯派人送药逼韩非自杀。韩非欲找秦王申辩,但已见不到秦王,只好吞药自杀。秦王后来后悔监禁韩非,派人去把韩非放出来,但已经迟了。

韩非死后,韩王被迫来到秦国,称臣纳贡。李斯协助秦王一方面分化瓦解各国,一方面派强大的军队进攻各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终于灭掉了韩、赵、魏、楚、齐、燕各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至青甘高原,北达今内蒙古、辽宁的统一大帝国。

秦王成了秦始皇,而李斯由于辅佐秦王兼并六国中的卓越功勋,成了这个大帝国的丞相,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僚之长,昔日的上蔡小吏,经过20年的个人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焚书坑儒助纣为虐

对于巩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建立起来的大帝国,李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反抗,他建议平夷了六国的旧都城,销毁了兵器,并把六国旧贵族迁徙到关中集中居住,统一各国的度量衡制度、文字。李斯亲自用小篆体书写了《苍颉篇》颁行全,作为各地通用的字体。

秦统一后,有人建议仿效周代,分封秦始皇诸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李斯极力反对,指出周初分封子弟虽多,最后却都成了仇敌,互相兼并,周天子也无法制止。

现在天下一统,只有用郡县制统治,集权于中央,才能保持安定,天下太平。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层层相制相维。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年),群臣在咸阳宫中集会,博士仆射周青臣等称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威德,博士淳于越借着酒意指责说:“郡县制是标新立异,不合古制。现在陛下子弟如同匹夫,万一有权臣篡国,有谁来救援呢?只有象殷、周那样分封宗室子弟、功臣,才能长保江山,从来没有听说不向前人学习而能成事长久的。周青臣当面恭维,只会加重陛下的过错,这不是真正的忠臣。”

李斯听到淳于越的话,当场不便发作,但他知道,如果淳于越的意见占了上风,那复古派就会得寸进尺,不仅要用封建制代替郡县制,自己所倡议建立的一套新法也会逐步被推翻,而作为客卿的地位,迟早也会遭到秦国旧贵族的攻击。

想到当年遭驱逐的情景,不由得有几分后怕,他决心一定要反击淳于越。

回来后,他给秦始皇上书道:“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与三代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一些儒生从私学的立场出发,托古讽今,非议时*,造谣惑众。如果不煞住这股歪风,任其结*营私,就会妨碍*局的稳定,损害陛下的权威。要彻底杜绝儒生惑乱民心,就应该禁止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等著作,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型著作。下令之后三十日不交书的黥为‘城旦’,如果要学习法令,只能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下令焚书,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史记和百姓家藏的《诗》《书》及诸子之书都付之一炬。由分封制而引发的争论,最终发展到焚书,从而开愚民*策之先河,百姓对前世的历史懵然无知,自然就无从比较评价现实的*策,也就不会借古讽今了。

焚书是李斯为新*权建议的思想统治*策,从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帮助秦始皇加强专制统治。

焚书事件激起了儒生的不满,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侯生指责秦始皇刚愎自用,重用狱吏,博士70人和掌候星气的方士人形同虚设。秦始皇知道后大怒,二人闻讯逃走。秦始皇则迁怒于儒生,将对新*权散布有不满言论的儒生人坑于咸阳。

李斯出身儒门,熟读诗书,但却带头主张焚书,并由此引发了坑儒事件,对中国文化带来重大的破坏,这不能不成为他一生重大的污点!

物盛而衰误国误己

转眼间,李斯来到秦国已经二十余年,当年的上蔡小吏成了位极人臣的丞相,李家也成了权势之家。由于李斯深受秦始皇信任,宗室都争着与李家攀亲,李家男儿娶的是秦国公主,女儿许配的则是秦国公子,大儿子李由还担任了三川郡守。

有一次,李由自三川郡归省,李斯在家摆酒接客。百官闻讯皆前来祝贺,门前车水马龙,来人络绎不绝。李斯不由得感叹道:“当年我的老师荀子曾说过:‘物禁太盛。’我不过是来自上蔡的一个平头百姓,承蒙皇上的信任,当上了丞相,富贵已经到了极点,物盛则衰,将来的归宿不知道怎么样呵?”

秦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炫耀中央王朝的武力,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行视察。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民间盛传东南方向有“皇气”,秦始皇又带着李斯等向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市南)方向巡察。

从咸阳出发,经武关,顺汉水来到长江,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在会稽山刻石留念,后又沿北海来到琅琊(治今山东胶南县)。李斯随秦始皇一起出巡,负责处理出巡期间的行*大事;始皇宠信的宦官中车府令赵高也随从出巡,掌管始皇印玺。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大儿子扶苏常谏诤始皇的过失,引起始皇不快,把他派到西北边境大将蒙恬那里监军;幼子胡亥最受宠爱,始皇特意带上出巡。

秦始皇在由琅琊返回咸阳时,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时得了重病,自知难逃一死,只好安排后事,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写信,叫他赶回咸阳参加葬礼。信还没有发出,行至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病死。随行人员中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亲近的宦官知道。

由于尚未立太子,李斯怕人心混乱,遂决定封锁死讯,每天照常给始皇送去饭食,像平常一样向始皇奏议事情,由宦官批复文书。夏天天气炎热,尸体发臭,特装了两车鲍鱼放在始皇巡车前后掩盖真相。

赵高知道始皇诏书是要扶苏来继承帝位,扶苏是蒙恬监军,二人关系十分亲密,如果扶苏继位,肯定重用蒙恬,而赵高与蒙氏兄弟一向不和,蒙氏当*必将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赵高曾给胡亥教过法律,因而他想让胡亥称帝,这样就可以自己控制大权。赵高先找到胡亥,说服他同意继位,又担心李斯不同意,跑到李斯跟前说:“皇上去世前曾诏扶苏奔丧,诏书还在我这里,没有送出去,现在由谁来继承皇位就取决于你我了。”

李斯开始推托道:“这种亡国的话,人臣怎么能够谈论呢?”赵高揣摸透了李斯的为人,问道:“丞相自问比得上蒙恬吗?”李斯答道:“不如,你怎么问这个问题呢?”

赵高说:“长子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相。我在秦宫二十余年,还没有见过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过好下场的,丞相肯定也不会怀着侯印回到家乡,只会是和他人一样的归宿。我曾经受诏教过胡亥几年法律,从未见过有什么过失,又轻财重士,秦国公子中没有赶得上他的,让他继承皇位,丞相看怎么样?”

李斯说:“我只能遵奉诏书,至于结果如何只好听天由命了。”赵高威胁道:“丞相听从我的话,即可长保富贵,世世封侯,如果犹豫不决,将祸及子孙,殃及九族。祸福在此一举。”

李斯不愿自己一生奋斗的富贵化为乌有,只得顺从赵高,为胡亥继承皇位作准备。于是李斯和赵高伪造始皇给丞相的诏书,立子胡亥为太子,又伪造给扶苏的诏书,以扶苏怨望不孝,蒙恬不忠为由,赐二人自杀。

扶苏不知是诈,接到诏书后就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只是交出兵权,被监禁起来,后也服毒自杀。听说扶苏自杀,胡亥、李斯、赵高十分高兴,回到咸阳后,向天下公布始皇死讯,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担任了郎中令,居中代胡亥处理*事,李斯仍保留了自己丞相的地位。

以阴谋取得帝位的胡亥,在赵高的教唆下,以严刑峻法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秦国12公子戮死于咸阳市,10公主磔死于杜,牵连受刑的不计其数。公子高担心全族诛死,只好自请于郦山为秦始皇殉葬。

朝廷大臣、将军和始皇子女几乎被杀绝一空,群臣人人自危,秦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二世又大修宫室,建造阿房宫、直道,民怨沸腾,山东各地不断有民众作乱。

李斯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但他太看重自己得之不易的荣华富贵,不敢去冒犯二世。恰巧李斯的儿子李由在三川以阻击吴广起义军不力,正受到军队中一些人的责难,有人甚至要追究李斯的责任。

李斯是一个外来的客卿,他只是依靠皇帝的宠信才拥有了今天的地位,他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只有迎合帝王的所好。过去秦始皇志在统一天下,李斯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削平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今日的二世志在以天下满足自己的私欲,李斯又阿附二世的意愿,提出了督责之术。

督责之术就是用严刑酷法驾御群臣,轻罪重罚,人人自顾不暇,这样君主就可以独断专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王朝又可以长治久安。李斯的“督责之术”正迎合了二世的意愿,法律更加苛酷了。二世制订新的官吏考核办法,以赋敛百姓多者为能吏,以杀人多者为忠臣,层层对下“督责”

赵高不愿李斯受到二世的信重,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他找到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叛乱不断,而皇上却大量征发徭役修筑阿房宫,聚敛狗马等无用之物,我想劝阻,但地位低下,人微言轻,丞相位居重位,为什么不谏阻呢?”

李斯不知是计,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皇上深居宫内,不见朝臣,找不到机会。”赵高说:“您真想劝谏皇上,那我等皇上空闲的时候通知您。”

于是赵高专等二世与宫女宴乐时派人通知李斯来奏事,连续数次。二世发怒道:“我平常有空时丞相不来,专等我私宴时来奏事,丞相是不是见我年轻,瞧不起我呢?”

赵高乘机挑拨说:“真是这样就危险了,丞相参与了沙丘之谋,如今您当上了皇帝,而丞相的官位依旧,他恐怕是为没有封王而怨恨吧?他儿子李由在三川郡守的任上,让造反的盗贼大摇大摆地通过,这些人都是丞相故乡的人,听说相互还有书信往来。只是丞相位居外朝,权重于皇上,又无真凭实据,故不敢报告。”

胡亥一听,信以为真,马上派人到三川去调查三川守与盗贼勾结的情况,准备审查李斯。

李斯听说后,知道是赵高在捣鬼,也向二世上书指责赵高。胡亥怕李斯杀了赵高,将这件事告诉了赵高。

赵高叹口气说:“丞相父子顾忌的正是我,我死了,丞相就要篡位了。”胡亥立刻命令逮捕李斯,交赵高审讯处理。赵高抓来李斯及其家人和宾客,使用种种酷刑逼迫李斯承认自己谋反。

李斯不愿就这样去死,他为秦王朝立下了那么多功劳,难道就真的一下把他抛弃?他也自问对秦王朝忠心耿耿,无愧于秦王朝;他还自信自己的辩才,可以说服二世,让二世醒悟,回心转意。

李斯从狱中给二世上书,叙述自己人秦30年来的功劳,诉说自己的冤屈。但书信却落到赵高手里,相反,这倒提醒了赵高,他怕二世派人直接审问赵高泄露真情,于是派自己的宾客诈冒二世派来的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前往审问李斯,每当李斯诉述其冤情时,就使人严刑拷打。

后二世真的派人查验李斯,李斯以为同前一样,不敢再申述了。来人奏报二世后,二世高兴地说:“如果不是赵令,我差一点上了丞相的当。”

秦二世二年八月,萧瑟的秋风一阵阵吹过咸阳市,李斯和自己的家人在这一天被押上刑场腰斩示众,李斯望着自己的儿子,哽咽着说:“当初,我真该和你留在家乡,当一个自在的百姓,该有多好啊!现在,这一切都不可能了。”说罢,二人抱头痛哭,李斯的三族都牵连被杀。

李斯的一生,是为自己追求功名富贵的一生,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由一个上蔡小吏成为一统王朝的丞相,位极人臣。可是最终,他协助建立起来的王朝又无情的碾碎了他,他数十年苦心经营起来的荣华富贵顷刻间灰飞烟灭,甚至想回到原点都不可能了。这是他人生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呢?

透过秦相李斯的这一生,也向世人揭示两个道理:第一,人在安乐环境中行走时,一定要树立危机意识。越是平坦的地方越要小心暗流涌动,千万不要因得意而忘形。第二,人生就像飞机的每次起飞,人们不在乎你飞得多高,也不在乎你飞得多远,能安全着陆才是关健。

参考资料:《史记·李斯列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布衣到丞相传奇一生,李斯的悲惨结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