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璇(重庆大学)
近日,“6岁男孩被骂后点燃厨房秸秆”话题登上热搜。因为被奶奶责骂,所以小孩赌气把厨房里的秸秆点燃。火情被扑灭后,民警批评教育了孩子,并叮嘱家长要好好与孩子沟通。(12月30日《西部决策》)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国自古就有这样的名言。可见儿童需要教育,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儿童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双减”*策出台前,各式辅导班、培训机构、兴趣班生意兴隆,又或是家长们亲自上阵,教习孩子语数英……然而,无论是市场上的教育机构,还是家庭里的父母,都是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传授知识,培养儿童认知”,却往往忽视了对儿童的情感教育。
“传授知识,培养儿童认知”似乎囊括了对儿童的情感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教习“孔融让梨”的典故,告诉孩子要兄友弟爱,遵循公序良俗,这是认知的过程。让儿童将“孔融让梨”的德行转化为确切的行动,这才算是真正的情感教育。知孝悌而不行孝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在由知到行的转化中失去效果。
“高分低能”就是情感能力缺乏的典型表现,例如“北大医学院博士啃老18年”的故事。原本,北大医学院博士的学历足以让张进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他却选择啃老。他缺乏对父母的共情,放不下寄生在蜜罐里做“巨婴”的病态生活方式。这也说明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但有人说:“假如把情感教育纳入课程中,甚至有一天上大学还必须要考试,EQ低了不能上北大清华,这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局面。”还有人说:“通过教育科学控制的教育,很有可能培养出像演员一样的感情。情感转向不能是脱离生活的情感,教育不能去训练孩子的虚情假意。”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但是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明知有问题而忽视问题、不尝试去解决问题。
年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曾凭着45s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洗脚热潮”,呼吁大家知孝行孝,是学校教育进入家庭的宣传典范。由此可见,我们并非做不好情感教育,我们只是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不小心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存在与价值。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儿童的学习成长都是在一步步的模仿中走向成熟,塑造自己的人格。同样,所谓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我们未必需要拒如猛虎。在教育科学控制的教育下,让儿童在逐步的模仿中与社会和人共情,在学校和家庭中接轨生活、丰富情感,也未尝不是问题的解法。
信息化时代教育要育人,而不是育出机器人。通过重视情感教育,提高儿童的情感感知与行动能力,家校联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一批批对社会和家庭心怀感恩、能力卓越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