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接上之前的文章,继续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先秦时期——文献整理工作。
《春秋》经孔子编定已为世人所公认。“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俱,作《春秋》。”司马迁亦云:“孔子……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司马迁不仅确认《春秋》为孔子所作,而且指出了孔子修《春秋》之方法。司马迁还讲过,“孔子戹陈蔡,作《春秋》”。这和后人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他晚年的事是一致的。孔子以鲁史旧文而修《春秋》,用“笔削”的方法,“约其文辞”,“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修撰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画像相传孔子不仅整理了六经,而且还订正了某些文献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如订正“夔一足非一足也”,“丁氏穿井得一人”等就是例证。他还能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查访寻,等等。孔子在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是对后世的启迪并提供了借鉴。
孔子雕像孔子一向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表述了孔子对历史文献的态度。“述”即讲述和整理,要想讲述历史文献,就必须整理历史文献,只有在整理文献的墓础上才能更好地讲述和传授。“不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谦逊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实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是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并创立了儒家学派,这却是比“作”更大的成功。“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实的思想,即保守复古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献的动机和力量。
“六经”均不同程度地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视“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或开山。除孔子之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整理历史文献的活动值得一提。《论语》是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行录。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追记,经过几度编撰整理而成,属语录体。其体例是独特的。在《论语》的影响下,后来又产生了周一体例的《孟子》等。《论语》作为较早的一部语录休的历史文献,给后世以一定的影晌。
韩非画像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在其《韩非子》一书中。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考辨提出了白己的看法。如他在《显学》篇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派为儒、墨二家,又将这两大学派内部分成8家和3家。这实际上是将先秦诸子文献分成两个层次,给予了初步的分类。韩非还在同一篇目中提出“定儒墨之诚”的问题,提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耍性。另外,韩非的《解老》和《喻老》篇在对历史文献的解释上一也是有贡献的。当然,《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及其作者,在历史文献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韩非雕像还应提及的是《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它用近两万的字数记述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过于简略,其中之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词语之中的笔法更使后人迷惑不解。于是为《春秋》作注的文献便应运而生,流传至今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按编年体的形式,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分类记事,以时间为纲,不以一事本末为主,记事断限比《春秋》多出十七年,所记史事与《春秋》亦有增减。应该提到的是,《左传》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历史,而且还系统地叙述了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的历史,不但记载了春秋时代的许多历史事件,而且也保存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史事和传说,内容不仅局限*治,也涉及到社会其他各方面;《左传》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上,文辞优美,生动形象,结构严谨,文学造诣极高。
因此,《左传》是我国古代注释文献的真正开端,而且无论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是我国古代极为优秀的文献之一。《公羊传》和《谷梁传》,作者分别为公羊高和谷梁赤,都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两传的起讫年代与《春秋》相同,从不同的角度注释和说明《春秋》的“微言大义”,注释偏重于义理而少及史实。从总的对比来看,《公羊传》、《谷梁传》不如《左传》价值高,但三传均不失为我国古代较早的注释文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