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思想4
TUhjnbcbe - 2023/9/20 20:47:00
庞光华教授《论荀子对老庄的批评》

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教授年生于重庆,男,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汉语史、训诂学、音韵学、文化史、古文献学。本文参考文献随文出注。详文参见《论荀子对老庄的批评》,见《五邑大学学报》年第1期。

提要:《荀子》对《老子》的有诎无伸的思想,对《庄子》的乐天安命的顺应自然的思想都有尖锐而中肯的批判,《荀子》对“至人”的论述与《庄子》不同,更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荀子》的学术批评往往只注意对方的缺点,不提对方的优点,与《庄子·天下》篇以来的学术批评强调美恶并举的传统不同。

关键词:荀子诎伸刚柔天道至人

庞光华教授《论荀子对老庄的批评》

《庄子》提及“至人”的地方很多,都是指能够体达天地之德并顺应天地之自然的人,这样的至人无为无己。

这显然与《荀子·天论》的“至人”大异其趣。

《荀子·天论》的“至人”正是要“明于天人之分”,也就是要懂得天地自然与人类的不同之处,天道与人道不同。

《荀子·儒效》说得最分明:“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足见天道地道与人道不同,不能用天道地道来规范人道。这固然是对《庄子》顺天乐天思想的批判,也是对先秦就有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否定,是《荀子》很伟大的思想。天道是不变的,与人间祸福没有必然的关系。

所以《天论》称:“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这里明确指出天道无形而难知。既然天道无形,难以窥测,所以圣人并不希望能够理解天道,只可专注于人为的努力。

春秋时代郑国的执*大臣子产早有过类似的见解。

待续

庞光华教授《论荀子对老庄的批评》

参考文献

例如《尚书》、《左转》就有的某地发生了自然灾害就意味着国家的*治腐败,有冤假错案。如有凤凰来临、黄龙出现,就意味着国家有吉祥的事情发生。天上的一个明星突然黯淡,就意味着人间某伟人要死去。这就是“天人感应”的观念。举几个例子:1、《左传·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征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2、《左传·僖公十七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杜注:“隐恶,非法所得,尊贵罪所不加。是以圣人因天地之变自、然之妖,以感动之。知达之主则识先圣之情以自厉,中下之主亦信妖祥以不妄。神道助敎,唯此爲深。”3、《左传·僖公十九年》:“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従之,师兴而雨。”4、《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5、《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于是叔辄哭日食。”类例颇多。另参看顾颉刚《秦汉的方士和儒生》(收入《顾颉刚全集》之《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年)第六章《天象的信仰和天变的负责者》。萧公权《中国*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第三章《孟子与荀子》第七节《天人之分》,韦*通《中国哲学辞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天人感应”条与“天人合一”条。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条阐述都很简单,学术性不如韦*通《中国哲学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天道与人道”条(庞朴撰)和“天人感应”条(金春峰撰)。

1
查看完整版本: 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思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