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如今凡事都要讲究科学,在古时,科学一词还没有出现,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在当时,许多知识和道理不是通过科学研究出来的,而是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例如:气象方面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农用方面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春雷响,万物长等等。不得不说,古代老百姓创造出来的这些谚语或俗语,简单直白,同样也包含道理,所谓话糙理不糙。这些经验也是可供后人参考和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句俗语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在古时,也是颇有讲究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又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女孩忌讳在午时出生,而男孩忌讳在子夜时降临。其中的午时和子夜是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单位——时辰。古人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一个时辰就相当于如今的两个小时。而午时指的就是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子夜指的就是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婴儿什么时候出生,在如今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对婴儿造成什么影响。况且一个人的一生会如何,又怎么会是一个出生时辰的凶吉能决定的。
那么,古时百姓总结出的这句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又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古时的医疗水平不高,一点小病就很可能要了一个人的命,更不要说刚出生免疫力还很脆弱的新生儿了。况且古时候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在农村,赋税徭役的制度加上天灾人祸,对于这些不幸人们无力改变时,就只能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也就形成封建迷信的思想,所以,人们也就更加看重这些玄学对孩子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对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尤其看重,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士农工商皆是如此。阴阳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这个概念据说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的《连山》中。古人认为,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以阴阳为本源,就如同《荀子·礼论篇》中记载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古人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自然现象,例如:天和地的关系中,天为阳,地为阴;日和月的关系中,日为阳,月为阴;男和女的关系中,男为阳,女为阴等等。
阴阳之间,既可以调和也可能冲突。所以,属性为阴的女子若在阳气最重的午时出生,身上带的阴气就会和阳气冲突。新生儿本身就很脆弱,如果遇到阴阳不调和,很可能患病,且这种伤害可能影响终身,一辈子体弱多病。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属性为阴的女子在至阳的时候出生则被称为命硬,既代表了对灾祸的抵抗能力,也代表了会给亲人带来厄运,这也是古人对女孩在午时出生忌讳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属性为阳的男孩子在阴气最重的子夜出生,也会遇到阴阳冲突的情况,遭遇一样的问题。因此,可以知道,古人正是因为非常重视阴阳调和的问题,认为新生儿不该在与自身属性相违背的时间出生,才会有了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句古话。
阴阳学说在古代被称为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本源,在古代人们心里地位极高,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确解释了许多现象,可以应用到一切自然现象中以及中医学在阴阳的基础上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同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育了人们重视平衡、和谐。正所谓,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阴阳学说中的可取之处,我们必然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但是对于阴阳学说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之处,我们就必须要摒弃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在传承中华长达五千年岁月的悠久文明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哪些该汲取哪些该摒弃。就像这句俗语女怕正午生,男怕子夜临,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发达的时代,就没有了说服力,也不具有科学依据,如今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去了解病症原因,不再是只能寄托希望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人们不会因为阴阳不调和的原因忌讳孩子的出生时辰,无论在哪个时间出生的孩子,都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