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化博览丨从经学角度解读诗经宣讲家
TUhjnbcbe - 2023/8/18 22:35:00

作者: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诗经》的主流解读方式,是偏于文学、文本的方式,而且在文学里,还偏于把《诗经》视为民歌,重视《国风》里的劳动者之歌,以及关于自由、爱情的诗,这些都符合当时的精神。但是,这样的解读对于《诗经》来说,是很不全面的,这个不全面表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我们在充分解读了《诗经》的文学性,特别是解读了《诗经》中《国风》的很多诗的文学性的时候,实际上窄化了《诗经》的范围。《雅》《颂》里面那些诗,特别是《颂》里面的那些诗,它所包括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在大众中广泛传播。

第二,关于《诗经》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在传统生活中的位置,在传统*治中的位置,我们现在基本不讨论,这大大地削弱、减少、窄化了《诗经》的文化价值。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
  《诗经》作为六经第一经的含义

先说六经第一的这个方面。我们有“六经”,这是我们经典体系,六经的次序是有争论的。经学里有两大流派,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是按照《诗》《书》《礼》《乐》《易》《春秋》,把《诗》作为六经第一经而开始的。这个学派解读六经是按照学习经典的次第来排的。毫无疑问,在传统体系中,《诗经》是首先要学的,因为孔子说“兴于诗”。而且这些经典中,小孩子最适合学《诗经》,孔子对此有很多论述,甚至我们今天的“庭训”(一个人家教很好,我们叫幼承庭训)从哪而来的呢?就是孔子教他的儿子学《诗》、学《礼》开始的。所以,《诗经》作为六经第一,是从经典教育体系来说的。

在古文经学的体系中(古文经学把经典作为历史的东西来看),按照经典成立的时间先后来排列,那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易》传说是伏羲最先创立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尚书》从尧舜禹时期开始;《诗》是按照商来排的;《礼》《乐》是周的,《春秋》是孔子作《春秋》。

《诗经》作为经的成立是有一个过程的。最重要的是周朝建立以后,它有一个治理奏乐的过程,在礼乐体系中,《诗》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几百年不断完善、成熟,形成了《诗经》最后一个文本。

孔子在首开私学教育的过程中,把“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育的教材和依据,在这个时候还不叫《诗经》,而是叫《诗三百》。比如,在战国《庄子·天运》《庄子·天道》里,有“六经”或“五经”的说法;《荀子·劝学》谈到关于读经的问题,依次谈到当时的“五经”,就包括《诗经》,但是尽管当时已经列入经典了,但《诗经》的名字仍然叫《诗》或者《诗三百》,而不是叫《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是很晚的。汉代建立时,经过了秦朝“焚书坑儒”,各经典都消失了,但是保存得最好的就是《诗经》,因为《诗经》是大家背诵的,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楚汉战争,背《诗经》的那些人并没有去世,所以最早设立博士的汉文帝时期,就设立了《诗经》博士。这时候也叫《诗》或《诗三百》,一直到宋代才有称《诗经》,到元、明时定名。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本书上面写着《诗经》,这已经是比较晚的书了。

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作为经典是有版本体系的,最权威的被作为标本版本就是《毛诗》,最初《诗》有齐、鲁、韩“三家”,最后都消失、散失、亡佚了。东汉的《毛诗》被立在学观当中,经过《郑笺》的注释和改定流传下来,后人读《诗》的时候只能读《郑笺》,到唐朝孔颖达作了一个梳,《毛诗》《郑笺》和孔颖达《正义》后来成为十三经的权威版本,这是《诗经》的第一个权威版本体系。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抛开之前体系,用当时的文化眼光来重新解读《诗经》,更加重视《诗》的文本,宣扬《诗》的教化和修身作用,成为从元开始解读《诗经》的最权威版本。现代以来有许多《诗经》学的名著,但是还没有像前两个版本这样被统一接受的代表性版本,我们对《诗经》的新认识刚刚年,还远远不够成熟。

《诗经》作为传统的六经第一,它的解读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我们的“六经”也好,“五经”也好,到后来的“十三经”,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经过孔子和儒家整理的。孔子在《论语》里面对于《诗经》的很多阐发,是我们后来解读《诗经》重要标准或指引。比如《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我们学《诗》有很多作用,可以兴发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情感、生命体验都被抒发出来。学习如果上来就是理论知识,对于小孩子来说很枯燥。可是读《诗》不一样,它像唱歌一样,可以抒发我们的情感。可以观,可以让我们通过《诗》去观察社会、自然、事态、人群。可以群,用《诗》可以表达,可以跟人交往。可以怨,我们不高兴了,心里有郁积了,一定要抒发出去,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修养,可以通过高雅的艺术化的方式把它抒发出去。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抒发渠道,这种怨可能转化为对自己、对他人或者社会的一种毁灭性伤害。通过《诗》的作用,把内心的怨给和平地通过雅的方式抒发出去,我们的情感会得以升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我们既可以在家里用《诗》来陶冶感情,完成人伦;又可以出去以《诗》来侍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是传统上我们认识天地宇宙万物一个重要文本,传统《诗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博物学,这里面鸟兽虫鱼太多了,小孩子通过《诗》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东西。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你把诗三百背诵下来了,老师给你讲了,但是让你去治理某个地方,你不能去通达,作为外交使官,不能非常完美地按照外交礼仪来表达我们的意思,为国家争取利益,你读得再多有什么用呢?可见,《诗经》在当时是有非常实际的文化传递作用和表达作用的。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由《诗经》入手来学习、兴发;然后学礼让我们走向社会,通达了礼,我们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有所立;成于乐,音乐在当时是包含了诗、乐、舞一体的综合艺术,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达到对生命的完整体验。

在《论语》里面约有10处提到了《诗经》,这是后世解读《诗经》的重要线索和标准。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王德岩:从经学角度解读诗经》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博览丨从经学角度解读诗经宣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