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荀子曰:
“下臣事君以货,
中臣事君以身,
上臣事君以人。”
荀子(约公元前-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法先王,又法后王。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修身养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认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
西汉刘向整理《荀子》一书,定为三十二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二十二篇,另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有五篇,还有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有五篇。《荀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然而从哪里开始认识荀子的思想呢?
大多数人了解荀子,是从中学里读到《劝学》开始的,劝学篇在《荀子》一书里也放在首位。许多人终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甚至现代流行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其核心思想,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劝学观念,谁又能说不是一脉相承的呢?
因此,第一个层面,我们来复习一下《荀子》劝学篇第一。
荀子说: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大意是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学习是永远不能完结的。从程度上讲,学无止境;从时间上讲,活到老,学到老;从范围上讲,从个人到小团队,以至庞大的组织机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人们在学习中,丰富了知识与经验,思想认识境界得到升华提高。
荀子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大意是说,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传世古训言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人们能够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洞悉历史,胸怀圣贤,境界高远。
荀子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大意是说,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得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尖,引颈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个借助的平台和阶梯,就是读书学习,也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大意是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它也能挺直;白沙混在黑土里,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也叫香艾,如果把它浸在污水臭水里,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戴它。香艾本身并不是不香不美,而是被污水臭水浸泡,使它变臭了。所以君子居住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必须接近贤士,这是为了防止自己误入乖谬不正与品行不端,而接近中正之道的方法。说明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荀子说: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物各从其类也。”
大意是说,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肉腐烂了就生蛆,鱼枯死了就生虫;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己招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招致约束;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自身,是怨恨集结的原因;铺开的柴草看上去一样,但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烧去;平整的土地看上去一样,但水总是向低湿的地方流去。草木依靠同类生长,禽兽成群结队活动,万物都各自趋同自己的同类。列举万事万物的因缘果报,揭示自然世界的因果规律。
荀子进而总结道: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
大意是说,所以箭靶一旦张设,弓箭就向这里射来了;森林的树木一旦茂盛,斧头就来这里砍伐了;树木一旦成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醋一旦变酸,蚊子就汇集到这里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避免言行招致灾祸与耻辱,就要读历史,学古人,吸取经验教训。
荀子接着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大意是说,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学习是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荀子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意是说,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割不断。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学习是循序渐进、长久坚持的过程。
荀子说: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大意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学习是专心致志、刻苦实干的过程。
荀子说: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大意是说,在岔道歧路上行走,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穷途末路,一样也不行。五技是什么呢?“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学习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好高骛远。
荀子《劝学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服鼓励人们学习。不仅分析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论述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等。
《劝学篇》写得如此美妙,千古弘扬,然而在思想文化方面,专家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