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TUhjnbcbe - 2023/8/12 20:31:00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很重要。《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觉。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这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君臣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以《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都以《周易》为鼻祖。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几近痴迷,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史记·孙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孔子却对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感兴趣,孔子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时,软弱的人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胆大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

孔子已经悟出《周易》的潜台词,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们个体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能够掌握的德行,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结果吉凶不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不同,主观内因是关键因素,客观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确指出,个人的德行决定吉凶祸福,他说:“后代学士可能会有人因为我喜欢《周易》而怀疑我,我读《周易》只是探寻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与史官,巫官同是运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祷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动会越来越少;在仁义中求吉,由此问询天意的卜筮活动会逐渐消失。”

人们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预测未来结果的吉凶,而《周易》告诉你,结果吉凶是由你的仁义道德决定的,结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祭天占卜的行为也就会逐渐减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权威,激发人们的主观积极性,命运不皆由天定,更多时候是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个体的道德修为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我的未来我做主。面对接受无法改变的客观,改变可以改变的主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