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战国后期各派对于古今观的总结与创新,大家可以研究当时战国后期各派对于古今观的总结与创新对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现在开始阅读!,欢迎点赞留言吐槽。
战国中期以来统一趋势愈益明显,各家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孟子回答梁襄王时就说天下将定于一,黄老道家在帛书中也努力提倡兼人之国”以及天下可一的思想,法家更是倡导通过农战来富国强兵以求兼并统一。这种统一的趋势同样发生在古今观领域。各家己经企图在自己学派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与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来适应新形势,而非简单的独立发展。比如道家的黄老学派与法家的古今观便有所融合,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无非是希望更适合时代发展,易为统治者所接受。战国后期随着统一趋势更为明显,各派对于古今观进行了更为深刻地总结。
儒家荀子的古今观逐步开始摆脱传统儒家复古主义束缚,增添了与时俱进的色彩。韩非则是在商鞅古今观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历史阶段理论与儒家先王与圣人观念。《吕氏春秋》更是希望从执*者的角度通过学术上的总结,以构建出一种适合未来大一统帝国运作的古今观。第一节荀子以古今一度为核心的古今观构建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根据《史记》记载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离开齐国后在楚国春申君举荐下担任过兰陵令。他不仅著书立说,留有数万字的著作,而且广泛传授学问,相传李斯、韩非、浮丘伯、大毛公等都是他的学生。
凭借这种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以及学术影响力,荀子成了战国末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郭沫若称他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35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纲》认为他是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的确按照传统的观点,荀子虽然隶属于儒家学派,但其思想往往有吸收其它学派学说以及批判总结诸子百家的特点。他在古今观上亦为如此,虽然没有脱离儒家古今观基本框架,但存在着巨大的创新突破之处。对儒家崇古批今古今态度的继承荀子对于古今社会的认识与态度基本上是崇古批今的,通过对于《荀子》这文本的全面考察,荀子对于古代社会往往持有浓烈的崇古情节,而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与厌恶则丝毫不加以掩饰。
荀子的崇古情节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对于先王,荀子持高度崇敬与赞扬之情,他呼吁社会效仿先王,高唱先王之道是仁之隆也。儒家学派自孔子便开始赞美先王,至孟子则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先王黄金世界。荀子对于孟子构建起的先王世界基本方面大体继承,他与孟子一样认为先王在*治上具有模范作用,因此当他鼓励人们对于现实做出改变时,总喜欢抬出先王作为人们奋斗的目标,诸如名配尧禹、名配舜禹的话语经常从荀子口中说出,他与孟子一样认为先王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但荀子对于孟子的先王世界也有重要突破,孟子侧重于先王是仁*治天下的典范,强调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而荀子则侧重于论述先王是通过礼仪刑罚取天下治天下的。
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曱兵不劳而天下服。故汤以亳,文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在个人品德方面,孟子侧重于描述先王诸如孝悌等伦理道德的高尚,而荀子则没有把孝悌与先王相挂钩,而是极力抬高先王仁义忠信等*治品德,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因此荀子对于孟子的先王世界存在较大改造,主要表现于减弱了孟子先王世界伦理道德色彩,增强了其现实*治意义。第二继承了孔孟以来对于《诗》、《书》等经典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重视与传授,这是道法等学派所无,而儒家所特有的崇古表现。荀子认为后天学习的核心无非是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具体的手段则在于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因此在《劝学》、《儒效》等篇分析评价六经时,荀子被王先谦盛赞盖七十子之徒既没,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此外笔者对《荀子》一书中直接引用《诗经》、《尚书》、《易》的次数做了如下统计(包含逸诗、逸书),从统计结果亦显见荀子对于古代文化的重视。今天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喜欢的点个赞,大家对于战国后期各派对于古今观的总结与创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