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先秦诸子百家儒家
TUhjnbcbe - 2023/5/27 21:04:00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中华大地群雄四起,国家林立。一时间涌现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各种强大的国家盘踞一方。所有的国家都想进一步变强,扩张。于是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流派,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迅速流传并发展,并为后来的人们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及行动指导。那我们从这篇开始讲述,那些充满魅力的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思想。在当时教化文人士族,在现在也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中华儿女将孔子奉为“至圣先师”,享誉“圣人”之名,并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孔子书院以发扬儒家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典籍上,以《论语》、《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儒家,先秦时期创立最早的思想流派之一。由孔子(名丘,字仲尼)创立。孔子

的父亲是宋国人,但为了躲避战乱转而去了鲁国。孔子一生并不如意,三岁时父亲便去世,由母亲独自将他养大,二十岁时成为地方官,勤勤恳恳。由于当时*治背景和思想禁锢,普通百姓不得入学读书,他便开办私塾,教授知识,所收弟子不论出身,不论贫富,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开办私塾第一人的格局,但孔子始终代表了没落的旧贵族,而教授的内容上也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仁以爱人”等。

在治国上,孔子主张“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作为旧贵族,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强调尊卑有别。但是孔子强调的以“仁”治国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并不受各个国家的国君所待见,所以当时各国统治者更加偏向于法家,以至于孔子周游列国后仍没有找到能接受他治国思想的国君,最后回到鲁国继续教授学生知识。

先秦时期儒家第二位代表人为孟子,本名孟轲,被誉为“亚圣”,是孔子的接班人,第二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集大成者,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小时候其实也是名副其实的“熊孩子”一枚。小时候的他不喜欢念书,离家不远的地方有片坟墓,他就喜欢学着那些祭拜的人头上绑着白色布条哭,他的母亲看见后便搬家。搬到集市旁,孟子看到后便开始学商人叫卖,学屠夫杀猪,孟母看见后便再一次搬家,将住处搬到了一所书院旁,此时孟子就开启了的读书历程。这便是以后流传的“孟母三迁”(《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才有了日后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为当时底层士子努力的动力。在《尽心上》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对于人心本善的认同。

而在治国上,孟子继承孔子以“仁”治国的学说并发展为“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样也代表着广大底层百姓,但是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也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

而第三位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荀子,名况,字卿,同样是儒家学派集大成者,然而因其弟子韩非与李斯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世人们多次怀疑抨击荀子是否为儒家学派人物。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所以荀子看到了当时儒家发展的窘境,并加以改善将其发展,并教出李斯与韩非两个优秀的学生。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在他所著的《荀子》一书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可以看出他对治国的理念。

儒学流传万古,体现出人们对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认同,也影响着后世的我们,但是在当时却是行不通的,毕竟“战时法家,和时儒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诸子百家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