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哲学视角下人性到佛性的本质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性”之原义应指人生而即有的欲望、能力等,即今日而言的“本能”。哲学探讨中谈“人性”概念,往往既包含人生来就会有的欲望与本能,如食色也;也包含人有别于动物的特性,如中国传统哲学性善论、性恶论的内涵所指。

古希腊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观点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倾向于“性善说”。中世纪时期认为人只是神的模仿者。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取代了“神性”,“上帝”被“理性”替代。近代以来,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性是自私残暴的。洛克则提出“白板说”,主张人性没有善恶之分。黑格尔的人性观类似于人性有善有恶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强调仁爱、同情也是人性中自然的道德情感,尽管自私自利也是人性中自然道德情感的组成部分。恩格斯把劳动看成人的本性。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性除了利己,也有利他特性,人性之中蕴含着利己利他同时共存且相互矛盾不可分割的本性。

中国历代先贤们或者现代哲学家都对人性有着深入的探讨。《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中谈到各种人性论,如先秦的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世硕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荀子的“性恶论”,汉朝的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中国人生哲学》一文中提出,根据“心、性、意、情、知、欲”与“善、恶”的组合关系,至少能够得出五种以上的组合类型。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上中下三品说五种不一样的人性理论观则是以组合关系分析先贤们人性论得出的基本类型。

著作《人性论》的分析中,人性显然由质和量两方面构成,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人性的质,是守恒的,遵循恒有恒无定律;人性的量,在一定限度内,是不守恒的。人性包含着物性、生物性、动物性、人性等四个层级的内容。可以言善恶的人性部分,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是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人性是人的行为及其心理的本性。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话题的探讨与论述,终究需要在人本身“性”的特质上作出界定。究竟是“善”还是“恶”,亦或其他,是人性论领域必须面对的话题。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谈到,“孟子并不轻视生理的欲望……因为欲望本身并不是恶;只有无穷的欲望,一定会侵犯他人,这才是恶。”周炽成先生在《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中分析了“性恶论”不应该是荀子本人的观点,荀子本人的人性观点为“性朴论”,强调人性本身是质朴的,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塑造趋向于善。探讨人性,就必然要对“善”与“恶”进行分析与界定。这一论题,其实在佛学尤其是佛性探究中同样需要面对及被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