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国丞相李斯的老师,曾提出人定胜天的 [复制链接]

1#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然界变化有一定规律,星坠、日月亏蚀、风雨不调、怪星出现、四时代谢都是有规律的自然变化,不是天有意志。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理论,认为天没有能力来决定人的贫、病、祸、凶,人们要获得丰足的物质,就要发挥人的才智技能来利用自然,即“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生活于百家争鸣趋于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战国末期,这时儒学私学的教育高潮已接近尾声。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又批判地吸收了墨、法、道、名诸家的学说,成为集先秦大成的儒家学派。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人生于世,本无贵贱、智愚与贫富的区别,使人产生这样区别的力量是教育,要看人们的主观努力。通过教育,学而能行的可以为士;在达到为士的水平后,仰慕圣人而勤勉努力向上的,可以为君子;能勤勉为学,通晓普遍事理,就和圣人一样。人应将学而为圣人作为德的最高标准。

他主张政府要在人们受教育后,按照人的德与能授官定职,这种选贤任能的思想,是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以德育为主,最重视学“礼”,认为礼应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除了继承儒家重视学、行、思之外,更突出的是重“乐教”。

孔子把礼与乐结合起来,用作为完成教育的手段。荀子认为,应该通过乐教,使人的感情潜移默化于道德之中,礼、乐并施,用以移风易俗。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尊重教师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把君、师并列。荀子更明确地把天、地、君、亲、师并称,认为君、师是治国之本,国之兴衰,与是尊师还是轻师直接相关。为此,他提出了教师必备的四个条件,即:有尊严与威信、经验丰富和信仰崇高、循序渐进的教法和诵说不凌不乱、精通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荀子留下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书,名曰《荀子》。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秦朝丞相,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入秦后,向秦王嬴政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政策,得到赏识。秦统一六国后,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出“焚书”,禁私学;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死后,与赵高伪造遗诏,立始皇少子胡亥为皇帝。后为赵高忌恨,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工书法,泰山、琅邪等刻石,传说均为他所手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