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五三 [复制链接]

1#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君子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译文:天子没有妻子,是说没有人和他匹敌。四海之内没有人用接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是说天子没有外出做客的情况。脚能走路,但要依靠礼官才能向前走;嘴能说话,但要依靠传达命令的官吏才下旨。不用眼睛就看得见,不用耳朵就听得见,不用说话就有信用,不用思考就有智慧,不用行动就有功效,是说天子的官员非常完备。天子,权势最重,形体最安逸,心情最愉快,意志没有屈服,身体没有劳累,至尊无上。《诗经》中说:“整个天下,没有不是天子的土地;从陆地到海滨,没有不是天子的臣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太上之禁,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人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人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然皆知夫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情。《书》云:“凡人自得罪。”此之谓也。

译文:圣王在上面,名分、道义在下面施行,那么士大夫就没有放肆淫荡的行为,各级官吏没有懈怠傲慢的事情,普通百姓没有奸邪荒诞的习俗,没有偷盗恶罪行,不敢冒犯君主的禁令,天下都清楚地知道盗窃不可能富裕,都知道残害别人不可能长寿,都知道冒犯君主的禁令不可能安宁。遵循正道,那么人们就能得到他所喜欢的;不遵循正道,那么必定遭遇他所厌恶的。所以刑罚极其简省而圣王的威行如同流水一样。社会上都清楚地知道那些为奸作乱的即使隐藏逃跑也不能免除刑罚。所以没有不自行认罪而请求制裁的。《尚书》中说:“人人自愿得到惩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诚通。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此之谓也。

译文:所以刑罚与罪行相称就有威力,与罪行不相称就受到轻侮;爵位与贤能相称就受到尊重,与贤能不相称就受到鄙视。古时刑罚不超过罪行,爵位不超过德行,所以杀死父亲而臣使他的儿子,杀死哥哥而臣使他的弟弟。刑罚不超过罪行,赏赐爵位不超过德行,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区分得一清二楚。因此行善的人得到勉励,作恶的人受到阻止,刑罚极其简省而威力如同流水一般,政令极其明确,而教化实施有如神明。古书上说:“一个人有德行,万民依赖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混乱的世道就不这样:刑罚超过罪行,爵位的赏赐超过德行,按照宗族来论罪行,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所以一个人有罪而三族都遭到诛灭,道德虽然像舜,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是按照宗族来论处罪行。先祖曾经贤德,后世子孙必定显达,行为即使如同桀、纣一样,地位必然尊贵,这是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按照宗族来论处罪行,根据世系来举用贤人,即使不想混乱,可能吗?《诗经》中说:“江河沸腾,高山崩溃,高高的山崖变成山谷,深深的山谷变成山陵。哀叹现在的人啊,为什么还不惊醒!”说的就是这个。

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译文:议论效法圣王,就知道什么是尊贵的;;用道义来处理政事,就知道什么是有利的。议论知道什么是尊贵的,就知道什么是可取的;处理政事时知道什么是有利的,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了。这两方面,是正确与错误的根本,是得与失的本源。所以成王对于周公,没有什么地方不听从,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尊贵的。桓公对于管仲,处理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地方不任用他,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有利的。吴国有伍子胥而不能任用,以致国家灭亡,是因为背离正道而失去了贤人。所以尊重圣上的就称王,重视贤人的就称霸,礼敬贤人的就存在,怠慢贤人的就灭亡,古今是一样的。所以崇尚贤能使用能人,贵贱有等级,亲疏有区别,长幼有顺序,这是先王的治国大道。因此崇尚贤能使用能人,那么君主就会尊贵、臣民就会安定;贵贱有等级,那么政令就会畅行而不停滞;亲疏有区别,那么恩惠就会施行而不悖事理;长幼有顺序,那么事业就会迅速成功而有时间休息。所以仁,就是喜爱它们;道义,就是分清它们;节操,就是为它们生、为它们死;忠诚,就是敦厚真诚地奉行它们。这些都能做到,就完备了。完备而不炫耀,一切都自然美好,就叫做圣人。不炫耀,所以天下不同他争能而他能很好地发挥功效。有功劳而不拥有功劳,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尊重。《诗经》中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言行没差错;他的言行没差错,可以治理四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