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大义崔栢滔公冶长篇第十三章 [复制链接]

1#
天津市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m/mip_4618889.html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①,唯恐有②闻。

①未之能行:未能行之。之,代词作行的宾语,否定句宾语前置。②有:同又。

子路对学问有所闻,还没有来得及去履践时,唯恐又听到新的学问。

本章其实是在诠释前面一章中子贡所说的话,即为什么性与天道不可以得而闻。得而闻的文章之学其实是应该如子路这样闻而能行才可以身心有所得,我们如果连子路这种治学精神都没有,那么,性与天道的学问,就根本不要谈了。

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未行而恐有闻,子路急行之心,真是惟日不足,所以得到升堂地位。吾人平日非无所闻,往往徒闻而未曾见诸行,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玩愒因循,辜负时日。读至此,不觉忸怩。”

《论语》11.22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荀子》哀公篇,“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

一个审字,将子路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此“恐”,并非是子路真恐有所多闻,而是恐闻多后而不能及时地去行,足见子路重视践行功夫,所谓的行动力,故而在孔门得以升堂,这恰是子路的一大优点,也是子路的学问路线,但是,也恰是由于这样,其所行之急切,往往不及辨明方向,难免有时会夜行。我们还记得前面孔子曾开玩笑说要“乘桴浮于海”,子路毫不犹豫地马上就要去备船的样子。

与之相比,颜子有闻,则从容请事,如能够像颜子一样听到什么道理就马上从容请事,弄清楚怎样去做,那样会更加一日千里,就不会唯恐有闻,而是唯恐不闻了。

子贡本身就是天资非常的聪敏,但是,也有缺点和病痛之处,比如他的“愿息”、“悦不若己者”,等等,就属于这类问题。然而,对于修身的君子,这又何妨?岂不闻: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深厚的知人功夫,对弟子习性了若指掌,因而能对他们因材施教。

孔子杏坛讲学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