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学习可以改变人天 [复制链接]

1#

当今社会,美丑善恶并行,但美善历来被人们所追求,歌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融入世界的开放性国家,不能成为“君子”是必然的,能成为便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何能成为至善之人?也即历来被文人志士所推崇的君子?

何为君子?司马迁有《报任安书》曰:“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点明了要具备君子的品德,至少得有恻隐之心,感激之心,敬畏之心,知耻之心,得满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要求。即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并且有一定的底线,也不可动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孔子认为仁义礼智信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根,也即与生俱来的良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也点明了君子和小人本质和表面的区别。时至今日,这种评判标准依然在现代适用。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性恶篇》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争执。荀子也是古代儒家代表,但他就人性论上否定了孔孟“人性本善”的思想,否定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的天赋道德理念,但他提倡通过圣王礼法的教化以及后天的学习来改变人天生好利,善妒的天性。

他提出了礼法治国,以及教刑相辅的思想。从现在看,荀子的思想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且有其独到的见解,自成一说,他在继承了前期儒学大家学说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各家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格提高,在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可以成为相悖于人性恶论的至善之人。“学不可以已”,他认为学习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外功”也即:善假于物也。点出了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博取众长。二为“内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为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沉淀,才有厚积薄发的美谈。除了积累之外,还得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点明了坚持的重要性。荀子所指的学习与现代我们所学的自然科学不同,他指的是礼仪,道德,操行方面的学习。但与现代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主题大致相近。并且《劝学》系统和形象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至今传诵不衰。学习能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操行变得高尚。学习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对于自然论有“无中生有”这一基本想法,有无相生又是他辅佐的一个命题。“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宇宙的的永恒之道,宇宙客体的存在就是空间和时间,在空间和时间里产生的万物都有其生命的物质状态和生命的精神状态。生命的物质状态是看得见的,也即“有”。精神状态是看不见的,也即“无”。宇宙本体是这样的和谐,它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我们应该多向自然学习,自然便是对我们进行不言之教的老师。

在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洗礼后,中国文学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里有无数阐幽明微的哲理,独有千秋的风格……这些显著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对其传承和发扬有着载体的作用,只有传承和发扬,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引导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