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稷下学宫祭酒,一个不被儒家学派认 [复制链接]

1#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辰

(梦归秋辰:第期)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圣地,不只是这里出现过孔子这样的圣人,更因为鲁国曾是周公旦的封国。文化这种东西是可以传承的,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他的骨子里就越谦卑,而这种谦卑会让他越有文化。相反,一个人如果无知,就会越自负和盲目自大,最终就会越无知。

齐鲁大地

而齐鲁大地的伟大,不是因为保留了儒家文化这种形式,而是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讲理认为是一种禁锢,但我们本身又在排斥不讲理的人,比如公共场合影响他人或者说脏话、不赡养自己的儿女父母,这些就是礼仪。因为有了礼仪,才有了家庭、责任和亲情。

如果我们每个人凭着自己喜好在法律的最底线始乱终弃,然后不会对父母、子女、爱人负责,那你觉得这个家有温暖吗?我不是一个尊孔崇儒的人,但我是一个尊仁义礼智信和传统文化的人,因为我觉得它是人生前行的明灯,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如果没有了道德的约束,那么规则的约束力就微乎其微。

礼仪

在儒家文化里,有一个“不合群”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不被儒家礼仪认可的人,但他就像齐鲁大地一样,是个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人。下面我们就看看儒家大圣荀子为什么不被认可:

一、学术的复杂性。

荀子是赵国人,赵国又是三晋之一,当初法家思想的发源地就是晋国。因此荀子虽然崇尚儒家学说,但也潜移默化接受了法家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荀子会有李斯、韩非两个法家徒弟的原因,但这肯定与儒家的观点相冲突,因此荀子自然就不受待见了。

荀子

下面我们就来顺道说下法家的原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夏禹这样的明君只是偶然,而桀纣这样的暴君却是必然。因而只有用法律来约束,这样一个君主才不会做得太过,才能实现其长治久安。但问题是,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约束和监督,这也就是法家思想失败的原因。

二、因为韩非、李斯这样的学生。

一个儒家大圣却培养出两个法家学生,这在当时是很离谱的。因为当时在诸子百家里,儒道墨法是最有实力的四家,而儒家与法家之间更是势同水火。因为一个是爱民,一个是把民当成一种工具,这点在商鞅的驭民五术里有明确记载。

焚书坑儒

以上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恐怖的莫过于荀子的徒弟李斯唆使秦始皇焚书坑儒,这就是指名道姓的挑衅了。这场浩劫里,损失最大的不是儒生,而是先秦典籍。除了当时陪葬没有被挖出来的,所有的先秦文化从此也就和以后断绝了。这也是以后很难找到先秦史籍的原因,秦始皇有统一四海之功,也有文化断层之过。

三、人性论。

我们都知道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其实也是儒家的主流思想。但荀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比如小孩会护食、嫉妒等。所以他认为礼仪的存在就是来引导人,从而发扬人身上的善,抑制人身上的恶。

人性本恶

而这种思想与儒家主流思想相悖,因此不受待见。但不管是儒家主流思想,还是荀子的思想,这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分歧。他们的本质都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所有的人都变成好人。所以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我非常敬佩的儒家圣贤。而我们通过人性善恶也能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人性格通达就会认为人善,一个人嫉恶如仇或者性情中人就会认为人性本恶。

其实人性哪有什么善恶,比如同样是小孩,有的小孩会把好玩的玩具分享给其他人,而有的小孩则会霸占。世上没有同一片树叶,世上也没有同一种性格,我们因相同而唯美。而我们又因个性而发展,每个进步都是从异类到排斥再到赞扬。而我们并未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有了无数失败的先例,才找到了成功的路。人生也是一样,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怯懦和遗憾。

人生

用文化点亮生活,用历史回顾人生。我是梦归秋辰,谢谢大家的阅读和鼓励。如果大家喜欢,请给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