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之谓也,劝学让学习方法变得有据可循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医生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文言文中,有很多……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者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劝学,让我们的学习方法有据可循

荀子《劝学》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译文:有人问不合法的事,就不要告诉他。有人告诉不合法的事,就不要问他。有人顺不合法的事,就不要。有人意气用事,就不要与它辩驳。所以对方必须顺法而来,然后接待它,要是不顺法而来就回避他。因此,对方尊礼儿恭敬了,才可以和他谈学习礼法的方法,对方言辞顺法了,才可以和他作理论分析,堆放神色听葱法治了,才可以和它深入研究。所以,不可以和对方顺的时候说了叫急躁,可以个对方说的时候不说见隐瞒,不看对方的深色就顺叫盲目。所谓困住是粗急躁、不隐瞒、不脑后,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夜不有意怠慢,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劝学堪称经典,有很多方法懂得学习

荀子在论述了学习的方法、步骤和求教于人的重要性及接待求教者所应词汇的他和她滞后,引用了《诗经》的两句化,概括了上下文所论述的道理,盘后用了一个总结性判断“此之谓也”,指出所说就是这个道理。通常加个“其”字表示的是一种感叹!

让我们一起感叹学习的魅力

通过上文中劝学的典故也可以看出,荀子的劝学已经有了很多的辩证方法。通过一个事情的不同说法,加上礼法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学习是需要辩证的看待,才能更好的理解。

关于求教之路,那就是要尊重对方,按照礼仪去请教才行。我们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而放弃请教,肯定也不能精通。

学习方法是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了更好地懂得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从荀子的劝学中看到,学习不断要辩证,还需要请教,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