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拉菲小优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似乎写作是坐在家里,灵机一动,就会文如泉涌,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灵感,大笔一挥就可以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然而读了日本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以下简称《麦肯锡写作》),我却不这么想了。
在如今人人皆可成为媒介的时代,似乎对于作者的要求放得越来越低,对于好文章的评定标准越来越宽泛,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作者的水平高下难辨,然而,甄别一篇文章好坏基本上可以从语言语素、文章脉络、整体结构等方面去探索,再简单来说就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文字(包括标点)、文章的段落划分,以及文章的结构推进方式。
本文将从连接文章逻辑关系连接、分段、金字塔结构等三个方面去论述,如何写一篇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适宜的文章。
01文章脉络全靠逻辑关系连接词
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继承人荀子就曾说过,“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大意是,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像是在雕刻一块美玉一般,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才能成型。
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完美地领悟了荀子的意思,所以他足足花了10年时间,增删五次,才完成《红楼梦》的前半部,总计61万字。
再好的文章也是由文字和标点组成的,那么这些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除了修改故事的情节外,改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他们主要修改的是文字与文字,段落与段落、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以前不久我写过的《童年》一书的书评为例进行举证。
这是一本写历史上的名人或者普通人的童年的绘本,由于是写给6-12岁孩子读的绘本,所以书中虽然讲述了56个孩子的童年,但文字相当精炼。
引自
拉菲小优《童年》书评第一稿:有父亲威廉·退尔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被判死刑,随后残忍的总督责令威廉·退尔将手里的弓箭射向自己年仅10岁的孩子头顶上的苹果,虽然后世将威廉·退尔称为神射手,而这个在当时几乎被父亲的弓箭射杀的勇敢的小孩,却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威廉·退尔的儿子的称呼。
在第一稿时,我举了威廉·退尔儿子的例子,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造成逻辑混乱。
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谁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谁被判死刑?威廉·退尔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儿子一箭射死?
虽然这里面有“随后”、“虽然”、“而”、“却”等关系连接词,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这段文字表意混乱的事实。
在修改的时候,需要对段落的逻辑进行抽丝剥茧,想明白到底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威廉·退尔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是威廉·退尔被勒令向自己的儿子射箭?那颗苹果是不是一定要说?它有没有可能实际上是一颗梨子?这里到底是想要表达威廉·退尔是个神箭手,还是想表达威廉·退尔的儿子很勇敢?
梳理完毕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文章中想表现的是威廉·退尔的儿子在差点被自己亲生父亲射杀的时候,一点都不畏惧,于是这段文字改成了如下这样:
也有几乎被自己“神箭手”父亲威廉·退尔射杀,在当时只有10岁,头顶着苹果沉着面对父亲弓箭,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威廉·退尔的儿子”称呼的小孩。
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进行了删减,而是对逻辑进行了重新修正:去掉了威廉·退尔硬钢权贵的礼帽,导致差点被杀;也抛弃了那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该死的苹果,还避免把威廉·退尔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而彻底忽略了原本想表达他的儿子很勇敢这件事。
这一小段话,虽然在汉语意思里看不出什么连接词,但是里面其实暗含着“当……时……却”的含义。逻辑关系连接词的作用当然是重要的,对作者而言,它很好地梳理了行文的脉络,对读者而言更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没有良好的逻辑关系,而组成这些逻辑关系的基础,就是这些我们平时并不会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