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荀子对于春秋以来各派古今观的批判总结,大家可以研究荀子对于春秋以来各派古今观的批判总结对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有没有超前思维或者观念,那现在开始阅读吧!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帝国建立前夕,无论*治、经济乃至思想都有融合趋势。而思想方面的融合较多表现在各派对于自老孔以来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总结。荀子身处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这场思想整合运动中去。他立足于儒家对于各派进行了批判评析,但在批判的过程中又受了他所批判的对象影响。其古今观的构建便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情况。
荀子以儒家学者自居于世,并且尝试着对于儒家内部进行评判,他把儒分成了所谓的俗儒、雅儒和大儒,而他自己显然以大儒自居。按照这种分类他对于孔子与子弓常常赞叹不己,视其为榜样,这从古今观来看的确亦是如此。荀子对于孔子的古今观并没有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孔子对于古今那种崇古抑今的态度以及其表达这种态度的方式手段,绝大部分为其所继承。虽然荀子在古今观构建方面提出了古今一度和法后王这类新观点,但这些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孔子因革损益的思想之影响发展而来的。
孔子认为古今历史在发展过程有继承有变革,但是以仁、德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的核心精神却是不发生改变,这其实就是荀子古今一度思想的雏形,先王之道是贯穿古今不变的。并且孔子认为正是这种损益的过程,使得我们学习的应该是最靠近自己时代的时期,因此孔子选择从周,这也是法后王的先声。因此荀子古今观的构建立足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基本立场是显而易见。但荀子对于子思、孟子之儒却极力批判。古今观方面的差异便是这种批判的典型。荀子对于他们的古今观不仅进行了直接批评,认为他们只是略法先王,却根本不知道先王之道的核心与提挈纲领为何物而且荀子在自己古今观构建方面也处处希望有别于孟子,郭沫若先生认为这是荀子这位大师和孟子一样,颇有些霸气。
他急于想成立一家言,故每每标新立异。而刘泽华认为这是荀子出于同门相妒的缘故,因此对于孟子敌气显得更重。对于这两种看法笔者认为有待商榷,前者过于主观臆断,而后者则把荀子的格局看的太小,荀子与孟子并非同一时代,孟子去世与荀子出生最起码相差二十年时间,何来同门相妒与敌气。因此个人认为荀子之所以要别孟,正如上节所述还是主要出于顺应时代要求的考虑,对于孟子法先王复古学说进行自我改造与修正,解决社会对于孟子法先王复古理论无感及这个理论自身漏洞较大等缺陷。荀子对于孟子法先王复古理论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重新突出了儒家固有的变与不变理念中的变革的内容,孔子讲究因革损益,而孟子多强调复古,荀子扭转这种全然复古的趋势,强调在言古之道的同时,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实际而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改变,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
比如孟子认为世官制是古制不能废置,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而荀子认为应该顺应春秋战国以来阶层打破、唯才是举的时代潮流,废除世官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因此荀子在《君子》篇把世官制归类为乱世的一大特征。提出法后王与孟子的法先王加以区别,孟子开口便是先王,言必称尧舜,给人道古非今的印象,当时的统治者对此己无兴趣。
荀子有鉴于此必须对法先王加以改变,于是提出了后王概念以解决法先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法后王也的确在一定程度弥补了法先王的不足之处。后王距今较近,真实性较大,人们容易信服。孟子侧重于先王的仁义道德,而荀子则侧重于强调礼法是贯穿百王的一贯之道,从而表现出了一种为新兴统一君王服务的历史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道德空谈。荀子甚至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孟子以来儒家言必称尧舜的印象,在谈话时创造了舜禹或是尧禹搭配,这是十分有趣的现象。
降低批今与历史倒退主义色彩。孟子对于当时社会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其中两大表现即为直接表达今不如昔的感慨和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倒退主义思想。我们在论述孟子古今观时强调孟子对于孔子古今观突破的一大表现即为直接点出今不如昔,并且在不行仁*、君子的个人修养、君臣关系三大方面频繁表达。但到了荀子对于今不如昔基本很少表达。纵观《荀子》一书同样论述了一些今不如昔的事件,但在数量和对比强烈的程度远远不及孟子直接与频繁。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的论调,而荀子由于对于古今历史进程的认识以古今一度为主体,因此尽管也存在诸如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之类的鄙视五霸,崇扬三代的话语。
今天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喜欢的点个赞,大家对于荀子对于春秋以来各派古今观的批判总结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