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9.html荀子在先秦思想中,地位很高。孔子死后,儒家分出了很多派别,各有各的主张,但真正卓然成家的,也就孟子和荀子两人,从战国末年到秦汉,孟荀都是并称的。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君主*治的影响,远比大家想象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晚清思想家谭嗣同说得特别到位,他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中国在君主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孔孟儒学,而是荀学。人们口头上尊崇的是孔孟,实际上落实的是荀学。
荀子思想两个关键词:礼法+天人之分
1、礼法:
礼法的起点,是人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生而好利,一旦有好处,肯定是争得多让得少,但凡有满足欲望的东西,肯定是扑上去的多、克制的少。荀子认为,人性是靠不住的,如果人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天下必将大乱。要止争乱、定秩序,就要靠礼法。而且只有君主才能制定礼法。荀子认为,礼制完全是外在的、冷冰冰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有“圣人”、”先王”才能制定礼义,普通老百姓只有学习、遵行的份儿,这里的学习、遵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2、天人之分:
正是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荀子极力反对神秘主义,一改孔孟对于“天”、”鬼神”的暧昧态度,提出了他思想的第二个大方面,也就是“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象变化、自然灾异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对于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感到奇怪,但畏惧就不对了。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主张的人定胜天,这个天自有其运转的逻辑,他认为圣人是不要在这个上边胡思乱想的。君主的精力,更应该放在人间社会的运转上,也就是培育礼制的方面。
许多深受荀子影响的思想家,由此进入了中央朝廷,参与了汉*权的塑造,比如,在汉文帝面前论*的贾谊,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过秦论》的作者,他有关礼制的看法,就受荀子影响很深;再有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受荀子影响、反对孟子性善论的学者;甚至连司马迁对礼制的理解,也是出自荀子,《史记》的《礼书》这一篇,主要就是摘录《荀子》中《礼论》的内容。东汉末年以后,天下秩序崩溃了,汉王朝尊奉礼制、儒法并行的意识形态,也随之瓦解,《荀子》不再受儒生待见。
荀子和孟子虽然都是儒家集大成者,但是主张截然相反,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在西方,人性本恶的预设,导向了对*治权力的规制、约束,这正是西方现代*治的起点。但戏剧性的是,在东方,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却美化了君主,让君主凌驾在礼法之上,把规则作为自己操弄社会的工具,这是在鼓吹君主专制。
如果说孔孟主张的封建制,还试图矫正当时缺乏自由平等的社会现实,荀子主张的君主威权,就是在论证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合法性。他实际上把封建等级制下的贵族分权,变成了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