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奠基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
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是鲁国没落贵族的后裔。孟子成为著名学者后,与学生一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治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事是国家三件宝物,实行仁*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学说是孟子*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对“性善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隐之心”。这说明,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曾在齐国都城稷下学宫讲学。现存的《荀子》一书共有32篇,保存了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张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荀子说,由于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所以才会发生争夺,残害,淫乱的事情。如果顺从这种性情发展,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裕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