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学姐与你一起在路上...每一个为了梦想在拼搏的你,加油!OURDREAM梦想的起点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性是恶的,因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听任本能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后天习得的叫“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指出,孟子最根本的错误是把后天的“伪”与先天的“性”混同起来,他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可以看出荀子不是简单绝对的性恶论者,他的学说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2、“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因为“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又可以被认识,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性伪之合”表现了人性与教育问题中的平等观念。
3、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性恶论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2)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3)学习与教育是人的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4)个人要努力去积累知识,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能成为可能。
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国富民强,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较为全面,更理论化。
四、“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子提出的学习过程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初级阶段的思想。他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感官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的学习阶段的意义。他还具体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一,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的关系;第二,“虚壹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等。
荀子的学习过程是对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做了系统明确的说明,这是他的贡献,但是把学习止于行,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人文、社会特点的形成。
最后,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欢迎大家文末留言哦。有时间我会不定期更新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有关问题,也可以加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