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的创新性诠释 [复制链接]

1#

聆听光明

理论探索·学术前沿·人文关怀

冯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都造诣极深。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界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本著作,对发轫于商周之际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作了多方面的创新性诠释,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01

遵循“三种哲学流派综合”的诠释原则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诠释原则,学界先后提出了“以中释中”“以西释中”和“以马释中”三种类型。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原则不是单一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三种哲学流派的综合。当然,这三种哲学流派不是没有主次的合一,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源泉和主导,再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创新。

冯契将哲学史界定为根源于社会实践主要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辩证运动。这一定义,显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在他看来,就中国哲学理论的发展来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具体展开为“天人之辨”“名实之辨”“有无(动静)之辨”“理气(道器)之辨”“形神之辨”“心物(知行)之辨”。中国哲学的这些成对的矛盾范畴构成的争论,就体现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在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展开比较时,冯契认为老子崇尚自然无为的哲学主张既是对孔、墨人道原则的否定,也是对儒家理性原则和墨家感性原则的否定;而在比较儒、墨两家学术主张的异同时,他认为儒墨两家的共同点是强调人道原则;而不同点则表现为理性原则和感性原则的对立,道义原则和功利原则的对立。冯契进行的这种比较简明而准确,体现了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

02

坚持“承旧”和“创新”相结合的诠释内容

冯契在诠释中国哲学史时,对思想家哲学观点的提炼,一方面注意与已面世的大部分中国哲学史著作或教材保持基本一致,体现“承旧”的一面。另一方面,冯契所著中国哲学史著作或论文特别注重“创新”。就创新而言,冯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开拓。

首先,将辩证逻辑纳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内容。年,冯契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发表了《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哲人的论述中包含了较丰富的辩证逻辑思想,挖掘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思想可以驳倒中国传统哲学“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论调,拓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因为逻辑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分,仅仅根据中国古代形式逻辑不发达,推不出中国传统哲学忽视逻辑的结论。他对《荀子》《易传》《月令》《内经》中的辩证逻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其次,将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纳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在他看来,也应当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有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