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雀斑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10304/8714221.html来源:原载于《名作欣赏》年第2期《荀子》中的孔子形象
摘要:作为战国后期的儒家大师,荀子对于周公和孔子极为推崇,他尊孔子为大儒,并高颂孔子为“圣人”。但自孔子死后,他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到了荀子所处的时代,孔子形象经由孔门弟子及其他学派的发挥,已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模样。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荀子开始了重塑孔子形象的行动,这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中的孔子形象体现了孔子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既有符合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元素,也有荀子对于孔子形象的再塑造,而这种再塑造实质上是对于孔子思想的再塑造。
关键词:《荀子》;孔子形象;
一、孔子和孔子形象
孔子(公元前—前),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等的记载,孔子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三十岁左右,开始办私学;五十岁时,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次年,升任鲁国的小司空;后又升任鲁国的大司寇,但不久之后,因*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率部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晚年,孔子返鲁,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对我国古代社会、*治、文化、思想等均有着深重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仅指孔子本身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思想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关涉孔子形象问题。正如张宏生在其《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一文中指出:“孔学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一是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1}其中“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涉及的即是孔子的形象问题。
但是,孔子形象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孔子及其思想何以引发儒家内部和外部的多方讨论?首先就在于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承前启后之巨大贡献,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2}其次,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古代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鳴”潮流中即有“非儒即墨”之说,可见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再者,孔子思想中蕴含着孔子形象嬗变的可能性——孔子思想体系本身具有模糊性。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具体何为“仁”,孔子有着多种表达——“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并未给予“仁”以系统全面的规定,这就给予他人无限的讨论空间。其他诸如“礼”“中庸”等概念莫不如此。与此同时,作为孔子思想主要研究资料的《论语》为语录体,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此外,无论是儒家后学还是其他学派的学者,他们在继承、发展或者批判孔子思想时都有自己的取舍,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孔子形象。
孔子形象的嬗变从很早就开始了,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指出:“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白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所谓“儒分为八”,韩非子以为,孔子之后,儒学分为“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八个分支。有学者认为,韩非子的八派划分是有着明确的学术依据的——“一是八派虽自称是‘真孔学’,却与孔子之学存在明显的距离;二是不同派别之间‘取舍相反不同’,彼此思想体系存在严重对立;三是为常人所不能,有非常之举,在当时影响巨大”{3}。“儒分为八”之真伪虽然在学术史上仍存在争议,但这已经从侧面说明了孔子形象的嬗变已拉开了帷幕。随后,孔子形象的嬗变愈演愈烈。由此,有了《孟子》中作为“人伦之至”的“圣人”之孔子;有了《庄子》中化身为道家的代言人之孔子;有了《韩非子》中作为法家思想代言人之孔子;有了《吕氏春秋》中作为儒家贤者圣人之孔子;有了《春秋繁露》中接受天启的“素王”之孔子……概言之,可如顾颉刚先生在其年发表的一篇演讲——《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所说的:“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呢(例如战国时的孟子和荀子所说的,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所说的)。各时代的人,他们心中怎样想,便怎样说,孔子的人格也就跟着他们变个不歇。”{4}孔子形象的嬗变实质上就是历史上孔子思想的嬗变。
二、《荀子》中的孔子形象
荀子,名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的儒家大师。荀子一生对周公和孔子极为推崇,他尊孔子为大儒,并高颂孔子为“圣人”。但自孔子死后,他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荀子时期,孔子形象经过孔门弟子和战国时期孟子的勾勒、渲染以及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异化、改造之后,已偏离了原本的模样。荀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开启了重塑孔子形象,肃清儒学“异端”的行动。荀子的这种行动较多地保留在了《荀子》一书中。
《荀子》一书三十二篇,为荀子及其弟子所著。但是关于《荀子》的成书以及真伪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这五篇。但这个问题又是研究荀子思想所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研究荀子对于孔子形象的重塑问题时,这个问题更需加以考虑,因为《荀子》中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多集中于《宥坐》《子道》《哀公》等篇。关于《荀子》各篇章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劝学》等前二十六篇为荀子所著,《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为荀子后学补录之作。当然,针对这种说法仍然有其他争议。但是,就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荀子》一书虽有荀子后学补录之嫌,“但基本上保存了荀子的思想,而且其中大部分乃荀子自著,是较为可信的研究荀子的原始资料”{5}。本文主要研究《荀子》一书中孔子形象的塑造问题,其中涉及的篇章虽有作者争议,但均属于荀子思想体系,因此不做单独讨论。
据统计,《荀子》中出现“孔子”及相关字眼共计四十六处一百○二次,其中:“孔子”八十二次,“仲尼”“子”“丘”共四十次。具体分布于《荀子》三十二篇中的十六篇里,在这十六篇中又主要集中于《宥坐》《子道》《哀公》等几篇中。{6}《荀子》一书中关于孔子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直接对孔子的评述,如“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7}(《非十二子》);二是在阐述理论时直接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论证,如“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仲尼》);三是记述与孔子相关的事件,如“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儒效》);四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时人的对话,这主要出现在《大略》《子道》《哀公》《尧问》这四篇中。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虽不如《论语》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生动、具体,但也多方面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特点与思想学说,并且在《荀子》中孔子的形象是统一的,没有像《庄子》《韩非子》那样存在内部矛盾。然而,并不是说《荀子》中所呈现的孔子就完全符合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像《孟子》一样,《荀子》也把孔子理想化了,“虽然他(荀子)对孔子非常推崇,但他决不会将自己纳入孔子的轨道,而是相反,将孔子纳入自己的体系”{8}。具体来说,《荀子》对于孔子形象的塑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学之师者
孔子一生好学,关于这点,《论语》中多有记载,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等,无不体现出孔子对于学习的积极追求。荀子十分推崇孔子,常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对于学习,他也非常重视,如《荀子》开篇即讲“劝学”,《劝学》开篇即点明“学不可以已”。在提及孔子时,《荀子》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