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题,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吗?
大家好,我是阿禾!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俩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名言,可是荀子却说“性本恶”,这就难免让人疑惑了。
我们先来看看孟子说的,孟子讲我们的“仁”,讲“爱”,讲“恻隐之心”。
孟子的学说,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救别人的命?
汶川地震时,有互不相识的一男一女,一起被压在了一片废墟下。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线生机:
如果一个人用力去顶出空隙来,另一个人就能得救。但顶住的那个人,必死无疑。
沉默过后,他们比对起了自己的信息。
男人,一个孩子,马上高考。女人,也有一个孩子,在读幼儿园。
又是长久的沉默。
最后,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男人咬牙开口:你出去吧,我顶着。
女人跳出去不到十秒,背后轰然倒塌。
男人砸在了里面。女人当场泪流满面。
这就是孟子讲的“仁爱之心”,超越生死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不带任何功利性质。
2
而荀子讲的“性本恶”大概是这样的:
人类离不开生存和繁衍,这两点无善无恶。
母性是人性吗?是的。母亲牺牲自己保护孩子,是为了繁衍。
爱美是人性吗?是的。有的人爱美也是为了获得繁衍的机会。
炫富是人性吗?也是。有的男性炫富,和孔雀开屏一样,也是为了争取异性,最终获得繁衍的机会。
大家这样看,是不是觉得荀子说的挺对的。那阿禾再问大家一个问题,道德和人性是什么关系?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个体的生存、繁衍和群体的繁荣、衰退息息相关,互为因果,非常复杂。
个体以生存为先,但是如果所有个体追求自我生存,自我繁荣,就走向了幻灭。
试想人人都不劳而获,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抢夺他人食物,争夺他人居住场所,甚至以杀死同类为代价。
结果会怎样?群体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小群体中的个体也回因为无法对抗外敌而死掉。
怎么样?利己把自己玩完了!
所以我们不能丢掉“道德”,道德的作用是什么?是保护群体利益。
这样看来,是不是保护群体,为了利己而利他就是人性呢?
阿禾已经讲到这里了,那么你觉得,孟子和荀子到底谁是谁非呢?
是不是挺说不清楚的,我们一起在看一件事。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是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思想时说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到底怎么实行呢?是要先分地,每家分五亩地吗?桑树是谁来种?产出怎么分配?
孟子不管,反正这样操作下来,一定是国富民强,天下归心。
如果你问荀子,他大概会讲一下操作的原则:
我们看看老百姓能耕作多少,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分地,然后再制定税负。
税负不能太高,老百姓富足了才会忠君爱国,这样天下也都会敬服于你。不然一打起来就等着他们倒戈吧。
看到了吧!说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荀子也主张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主张爱国。
那么是孟子不如荀子吗?论起修为和志向,孟子更胜一筹,荀子还有点算计的味道在。
但是具体行动起来,不得不说,的确荀子讲得更清晰,操作性更强。
孟子讲的是“道”,是坚定强大的内心;荀子讲的是“术”,是具体的做事方法。
没有“道”,只有“术”,看到的多是黑暗。
没有“术”只有“道”,就是空中楼阁,空有目标,落不到实处。
看到了吗?老祖宗已经通过国学文化把“道”和“术”都给我们了,剩下的就要靠我们自己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阿禾就写到这里了,因为原创不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