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在学校未明确规定返校日期之前,各位同学一律不得提前返校、返沈。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发生地点异动的同学,务必提前3天联系所在年级辅导员老师,上交申请,办理手续,得到同意后,方可返沈。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
“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
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中华文化基因、传统美德观念植根于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能源与环境学院开展了颂读经典活动。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蜀道难》
朗诵者:能环胡家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那里有渺远到难辨真假的传说,多少远古时期的帝王只剩下了一个名号,生平事迹要么湮没无闻,要么即使流传下来也分外荒诞。比如说蚕丛和鱼凫,据说活了数百岁;而另一个蜀帝杜宇,死了以后居然变成了杜鹃。你只能猜测,或许曾经有过很多代帝王,他们带领着蜀地的百姓养蚕植桑、捕鱼砍柴,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代一代地繁衍了下来。时间模糊了帝王们传承的经过,却给他们留下了几个简略含混的称呼。这些模糊的传说更加印证了此地历史的悠久与传承的艰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告诉他的朋友,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个孤立之地,人们花了很多心血才有了与外界相通的一条小径。你确定要去那里么?
《劝学》
朗诵者:能源马心一
这是一篇可以激起人学习动力的好文章,正如其第一句话所说:"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不断向学,能增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
《师说》
朗诵者:能环郑凯兮
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开展经典诵读,引领文化传承,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诵读经典,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达到一种“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在借助经典诵读活动来促进和谐教育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在班级内部、校园里面和谐相处、积极上进,培养他们“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意识,还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将和谐带入家庭、走向社会,更多地实践一种无情境、无功利的和谐教育,并为这些学生将来能成为和谐社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打好最坚实的基础。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系列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展示(一)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展示(二)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展示(三)
诵中华名篇,品华夏经典—“我读经典”主题朗诵比赛展示(四)
文字来源:胡家康、马心一、郑凯兮
图文排版:王英杰
文章审核:白文卓
责任编辑:王爱因
运营维护:能源与环境学院新闻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