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日
听
书
卡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天
冯友兰先生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本书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钟平鹏老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现在听来,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其实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所以说,读历史能够让自己知道自己有多渺小,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和收获也同样渺小,这样才能让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极端很容易,一路走到黑,钻进死胡同便可,但是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把控的一个尺度,这不是圆滑,而是让自己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艺术,就像《白鹭》中说:“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美不言而喻。最有感触的莫过于《庄子》,简直是困境当中的一束光。当然,每种哲学思想都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如何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吸收与运用,我想这条路还很远但乐在其中。接着听了下集,最有感触的是,后世的哲学家那种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敢于开创的精神,在认真学习前人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反叛精神”是那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是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的局限当中,当思维逐渐僵化,一味地顺着名师的路子去效仿时,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本心和自身的现实条件是否适合这一条路。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思考:这样做适合我吗?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相信古代先贤都会在天上看着我们点点头。
钟妙君老师
和《哲学的慰藉》不同,《中国哲学简史》以诸子百家的角度阐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史。不得不惊叹于先贤们的智慧,给我们一代又一代后人深远而绵长的思想启迪。中国古代哲学虽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成体系,却是在持有不同思想的学者激烈的思想观念中碰撞产生的,进而古时有百家争鸣的现象。弘毅精进不止,贯通儒释道及习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理解了“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的主要思想、来龙去脉,通过回顾历史,也让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是受用。
林晓敏老师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重新认识了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的主要思想。从此次听书了解到,中国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基本上与*治有关;2.知识和品德是分不开的;3.表述简洁。结合上次所听的《哲学的慰藉》,就会发现中西方的哲学体系、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能够结合自身情况,以我为主,再融合西方哲学之长处,相信会达成儒家思想所提到的“中与和”。
刘亚军老师
昨天和今天听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又一次与古圣先贤的思想会晤。
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理性思维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核。后世几千年的文化进程,都是沿着诸子百家思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枝散叶,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界有一句话:文、史、哲不分家,这个说法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典籍启人智慧,涵人品格,冶人情操,是鲍鹏山先生说的“原典之作”,自然也应该是中国人阅读的起点。
听《万古江河》的时候,能感觉到历史的长河滚滚奔流的声音;听《中国哲学简史》,同样能感觉到思想的长河涓涓流淌。比起历史,思想显得文质彬彬,但实际上它暗流汹涌,从深层次影响着历史和*治的进程。许多历史、*治的重大变革,都是由思想变革引发。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似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