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荀子(荀况),到底属于战国之时的哪一家学派,过去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则逐渐趋于他乃是儒家代表人物一说。而我们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一》中,有关他对于用兵之道的讨论里,他所表达的观点,那么,可以更加坚定他的思想毫无疑问属于儒家的看法。荀子关于用兵之道的阐发,是由他的学生陈嚣的一番问话引发的。陈嚣问:“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遵循情理,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啊。”荀子的回答是:“并非像你所理解的这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在荀子的学生陈嚣看来,用兵与仁义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并且,这也几乎可以肯定是一般人的看法:用兵,意味着诉诸武力,剥夺他人的话语权乃至生命;仁义,强调的是同情人、爱护人、帮助人。因此,两者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荀子对弟子的回答,则巧妙地从“仁者”用兵的目的——“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出发,进而突出强调了“仁义”与“用兵”的统一性。荀子的这一说法,我们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指出,这其中存在某些不足,大概也是可以的:对于“仁者”而言,用兵的目的或许可以真是为了“禁暴除害”;但是,用兵之人难道就一定都是“仁者”吗?或者说,用兵之人中,有没有“暴”(暴戾)者?如果是后者,那么,其用兵之目的是不是可能恰恰相反?比如说,攻城略地、扩大版图?又比如说,镇压对手、稳固独裁?并且,即便是“仁者”,事实上一旦与“用兵”沾边,恐怕也难免沾上血腥气,而与“仁义”拉开一定的距离。在我看来,荀子未必不知道将“用兵”与“仁义”挂钩,其实有些勉为其难:一是现实中,太过缺乏这样的实例,二是作为拥有“用兵”资格的人,未必就能听进你说的那些道理——“春秋无义战”这话我们听说过没有?而战争频仍、百姓受害,这样残酷的现事实上,就发生在荀子的眼前呀,他怎么就能够视而不见?唯一的解释是,对于理想主义者——儒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理想主义者——来说,明知不可为也要努力为之,是他们的个性与特点。对荀子来说,同样也是这样:他要努力通过自身的宣传与引导来唤醒“用兵之人”的良心,尽可能减少战争、减少战争对人的伤害,继而实现仁者爱人、世界大同的*治理想。然而非常不幸的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甚至相当的距离,而这,恰恰也是儒家人物,尤其是早期儒家代表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所以,“用兵之道”乃是为了“禁暴除害”一类的说法,虽然美好,但对阻遏暴君们的暴行,避免无辜百姓受累,还是显得有些苍白。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