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论的三重内涵.doc林兄,这篇小文章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见。原本考虑补充成一篇长文,但实在是有些那个,于是就先把大意写出来算了。冯兄直抒胸臆不繁琐,挺好!冯兄大作里承认性朴(值得点赞,真诚面对文本了),然后说欲求下人会作为、体现恶……那个后者是伪恶啊,不是性恶啊(因为不属于性范畴了),人性恶与人恶两回事啊。性是材之性,性是不事而能而有的机能、属性、内情、里况,性里无正礼义/仁义(善,即伦理价值>〇的情况),当然也无负礼义/仁义(恶,伦理价值<〇的情况)……因为承认性恶(<〇,伦理恶),又承认性朴(=〇,无伦理善恶),于是难免诡辩了(即不讲概念逻辑了)。这类巧解很多,廖晓炜兄《中国哲学史》上发过论文了。但我以为事实就是:刘向团队看到篇中“善是什么什么,恶是什么什么”,刚好汉代流行“善—恶”对言(从质朴论的董子往下看,很清楚的事),荀子论性篇开篇驳“性善”言“不善”及“资朴“的章句里,“人之性不善明矣,其善者伪也”句式大笔一挥,一改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但荀子论性篇末尾对言“善(人)”类的“不善(人)”字样及篇中“不直—不利—××~使直—使利—使善”的喻说措辞还在,该篇中讲“材性资朴”及“性—伪”定义的句子还在,羼入《礼论》篇的“性者本始材朴”的章句还在,刘向改其他书的“不善”为“恶”的前科或旁科也在,跑不了的,生吞抹隐不了。(如果荀子讲“性恶”,那“性恶”命题是什么意思,定义很清楚,内涵很明确,照章句定义、界定去理解判断逻辑或命题内涵,别拐弯抹角没逻辑强按“性朴—性恶”两牛头共和称王。)廖兄的大作尚未仔细读。我也是想超越“善—恶”对言的。我是说基于人性自然而有朴、恶、向善、伪等属性,朴属于第二层,自然才是最基础的,这不算诡辩啊。作善恶、可以作±礼义,还有伪,这都不是性范畴啊,冯兄瞅准荀子“性”概念啊。是的,±礼义是在朴上加减的。性本来没有±仁义/礼义(或善恶),告荀常识或正理也,人性论被孟轲及好孟者牵鼻带偏了,不好,得注意荀子。嗯,这点我也赞同。朴是对自然的性状的描述。我是觉得在朴之上还有一个自然。由自然才有朴,就像由道才有一。冯兄自然说,亦是开辟新说,不算错。社会朴即无礼义文理,无论±文理。材器朴即无加工文理。荀卿言朴,从孔子来,从孔子性论来。(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