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孔子篇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孟子篇荀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
2.“性伪之合”
3.“化性起伪”
论教育目的: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①他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善于治国理*的各级官僚。
②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俗儒这类人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背诵,却全然不知其用,趋炎附势,人格低下;雅儒虽也显得笨拙,但能承认无知,显得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能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③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论教育内容: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荀况很注重读经,以儒经为学习与教育的内容。在诸经中,荀况又尤重《礼》,以之为自然与社会(道德与*治)的最高法则。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荀子》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其是指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
1.闻见
荀况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2.知
荀况提倡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即善用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3.行
荀况以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论教师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特别重视教师的一个学者。他认为教师的重要性在于教师是礼仪的化身,有了教师的教导,人就能够改变自己的恶性,成为品性好的人。因此教师是治国之本,国家兴亡与是否尊师重教有着重要的关系。
①荀子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的为师之道在于:a.有尊严和威信;b.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c.能循序渐进;d.诵说不凌不乱;e.见解精深且表述合理。
②荀子在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主张“师云亦云”,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更多背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