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玉良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复制链接]

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

赏析


  学习和了解知识要靠实践去完成,要自己去见识,如果不能亲身实践,认真学习,永远沉浸想象中,那只会一无所知,难成大事。告诉人们对待任何事情要去实践、要有所行动、要亲身去看。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后圣”。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也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劝学》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江西人,“中国好人榜”10月点赞评议开始啦,快来为我省候选点赞!

儿时妈妈给我做的被子,已盖在我孩子身上……真想再长大一次

来源:江西文明网综合

本栏目编辑:肖钰鹏(实习生)

责任编辑:邓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