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www.jk100f.com/m/觉真长老是一位学问僧,曾担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执行副院长、《世界佛教论坛》杂志总编辑等,出版过多部著作。正在连载《佛教智慧觀》,每周二和周五各发一篇。感谢您一直以来的
這個問題,不僅佛家很重視,視為做人的根本,學佛的根本,修行的根本。其實儒家、道家,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也都很重視。儒家講成聖(傳道),道家講成仙(得道),佛家講成佛(證道)。這都是一種做人的最高境界(人生境界)。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說的。孔子沒有講性善性惡,他只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苟不教,性乃遷〞)。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則認為,性無善,亦無不善。荀子和他們不同,直接了當的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人為也)。荀子的解釋是:〝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他說〝性〞是什麼?不必通過學,也不必通過做,天生如此,自然如此,這就是人的本能。要通過學,通過做,即通過後天的努力才得到的,這是人為的,就是〝偽〞。所以,荀子批評孟子的性善論是不懂〝性、偽〞之分。在我看來,孟子、告子、荀子,由于他們的視角不同,立論的出發點也不同,所以,才有了上述三種觀點。其實,他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致的,並無截然的對立。後人以孟子為儒家的正統,荀子為儒家的異端,誤矣。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之後,孟子發展了儒家〝仁〞的學說,荀子發展了儒家〝禮〞的思想。荀子認為人要〝化性起偽〞就靠學。學什麼?學禮。所以《荀子》一書的第一篇就是《勸學》。勸學,就是要人學禮勸人學禮。荀子不但重禮,又由重禮發展為重法。他主張〝教誅並用〞。教是教育、教化;誅是懲罰、法制。他說:〝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不教育,不教化,結果是罰不勝罰),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不懲罰,不處理,壞人就得不到應得的處分)。這幾乎就成了他〝性惡論〞的理論根據。荀子有兩位著名的學生,一個叫李斯,一個叫韓非子。他沾了這兩位高足的光,居然成了後來稱為〝法家〞的開山祖。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看是對立,其實他們對〝性〞的解釋(包括告子),是各有不同所指的。荀子指的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本能,孟子指的性是人的心(即〝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道德層面的理想人格了。因四心而有四德(仁義禮智),〝仁義禮智根于心〞,因而孟子得出結論:〝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而荀子可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