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m.39.net/news/a_6022529.html1、研究述评:王先谦以来研究荀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现代注译,此类书籍目前印行甚多,以梁启雄《荀子简释》、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水平为尤,但这种注译本并非是对荀子文本或思想问题作深入研究或探析。二是现代校勘,王氏《荀子集解》之后有潘重规《荀子集解订补》、钟泰《荀注订补》、饶彬《荀子疑义辑释》、毛子水《荀子训解补正》、李涤生《荀子集释》、骆瑞鹤《荀子补正》、李中生《荀子校诂丛稿》、王天海《荀子校释》、董治安等《荀子汇校汇注》等书及一些散见论文,这类研究创见较零散和细微,对荀子哲学涉入不深且讨论多是中文系教授。三是专题研究,比较流行的是以某学术视角展开的对荀子学说的现代阐释,如礼学或伦理学视角的有:陈飞龙《荀子礼学之研究》、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王军《荀子思想研究:礼乐重构的视角》、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吴雪玲《荀子治国之道简论》、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道融通的可能性》、王楷《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等。进行荀学史研究的有: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强中华《秦汉荀学研究》、刘涛《宋代荀学研究》、梁晓园《清代荀学研究》、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刘君花《20世纪后半期的荀学研究》、王庆光《荀子与战国思想研究》、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等。还有其他一些类别或主题的荀子研究书,此恕不一一提及介绍。当前的荀学研究仍未解决一些疑难杂症问题,也较少触及荀子整个思想学说的体系性问题,一些重大问题至今若谜:(1)《荀子》版本谜,如①原始台州本下落、②现存台州本是再刻本还是影本、③台州本、浙北本及其他宋本比较等;(2)荀子生平谜,如①籍贯、②生卒、③年谱等;(3)荀子思想谜,如①何谓思孟五行、②何谓法先王法后王、③荀子是性朴论还是性恶论、④《成相》是否是弹词之祖、⑤《乐论》与《乐记》的关系、⑥荀子推崇的子弓是否是仲弓、⑦荀子非十二子是否正确等;(4)荀子思想体系问题,如①荀子明确述及的性朴论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②荀子天道论的实质及如何天人论贯通、③荀子礼论的性质及如何礼法论贯通、④弓荀学派与思孟学派的分歧、⑤荀子学说的来源及荀子是否是儒学歧出等。2、研究计划:本课题拟在前人或时贤成果的基础上,就上述等疑难问题作一专题探讨,以期迎难而上地澄清荀学研究的一些疑难杂症问题,匡正荀子传世文本,揭示荀子思想体系,重点研究内容有:(1)台州本属影本。或谓古逸丛书所存台州本为再刻本,但对比国图所藏所谓“浙北本”以及台州本《扬子法言》等,可知古逸丛书“景刊”台州本确是影本而非再木刻本。当时在日本复制台州本可能系珂罗版技术(此术年前就有并传至日本),也可能是双勾摹写复制。笔者曾咨询过日本专家,知原始台州本不见存于日本,或已彻底亡失。(2)荀子的生卒年。刘向曰荀子始游齐于宣威王时误自《史记》错简,此时段延至春申君死时荀子至少~岁;若谓荀子实年15始游齐则齐襄王初年仅33-42岁,与其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不匹。据《盐铁论》所述荀子年50始游齐在齐湣王末年,至齐襄王末年正70余岁,至春申君死时90余岁,终年百岁上下。《盐铁论》“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之睹字系明白、懂得之用义见同书及字典,学人误将此云荀子曾明智而预告李斯如何为荀子不食及目睹李斯如何实大谬。(3)思孟五行说真相。五行说最初为天道历数概念而非金木水火土五材。帛书易传里孔子所言天道五行和地道柔刚性水火金土木本无等同及关联。将人间五德比附天道五行而将人德天道本体化的是思孟,继之将地道五材比附到天道生剋五德的是邹衍。思孟是天道层面立德性五行说,其五行说是糅合天道论与德性论的道德形而上学,故为持天文学天道论及经验主义德性论的荀子所批评。(4)法先王、法后王。荀子多言法后王亦斥法先王,此论唯在战国各家竞相抬举更先“先王”以自雄的思潮中方可解。冯友兰已指出孔墨孟及黄老道家所崇举的先王渐次远古而揭其复古主义的“人类黄金时代”之思想憧憬,顾颉刚《古史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等亦言及此。荀子主张法于“隆礼义而杀诗书”之先王,故刺“舍后王而道上古”的“百家之说欺不详”之虚妄。(5)性恶论?性朴论?性恶说仅见《性恶》且该篇及他篇另言“性者本始材朴也”、“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等,此是谓性不离材、资材朴则性朴(孟子与公都子辩性亦言及才/材)。依荀子诸篇再三强调的“性-伪”、“善-恶”界定,“性朴-性恶”论是矛盾的;自清薛炳、蔡元培、刘念亲起,释此矛盾及言荀子非性恶论者已数见,笔者则认为:荀书唯一说人性为恶的《性恶》篇“性恶”字眼系西汉末年刘向首校荀书时因汉代泛滥“善-恶”对说思潮而误改“不善”为“恶”字所致。(6)《成相》非弹词。清代卢谢校本曰《成相》篇是“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其说影响深而远。考“成相”与“后王之成名”之“成”皆系“立”义,“相”由瞎子扶杖引申为相人、相助、相互等,相治之人小至《仪礼》中的“相者”大至王国“丞相”,以相瞽延至相君、相国是《成相》韵文修辞立说之理,且《成相》篇“三三七”句式在《逸周书》《楚辞》《诗经》等已见,支菊生年《荀子〈成相〉与诗歌的“三三七言”》征引此句式诗文尤多,足破《成相》为弹词之说。(7)《乐记》取《乐论》。《乐论》“乐者乐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后“乐”系“心动”义,非喜怒哀乐概念之乐(喜乐有别,乐为安和)。墨子以“室以为室”笑儒者言“乐以为乐”正因其不懂“乐”字有心动义。心动而为乐是《墨子》《乐论》《乐记》“乐以为乐”、“乐者乐也”、“乐者心之动也”之本义,此尤可在《汉书》史料外于经学义理上证《乐论》《乐记》之关系。(8)荀子思想体系的结构与价值。最能体现古代学者思想体系的学说在天道论、人性论、治世论、修心论四者。荀子思想宏大而丰富,取其核心言之,其天道论是子弓一派《易传》式星体运行、阴阳大化论,人性论是结构功能主义的血气心知、材性知能论,治世论是隆礼崇义模式的师化并举、刑教同行论,修心论是外导内省式的化性起伪、积善成德论,天人贯通,心世统一,论性道精湛,论心世周全。荀子论天道人性与社会人生源孔子、子弓等,但思想进路、哲学体系异于崇心性尚理气之道德本体论的思孟程朱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最具科学特征之天道观、人性论(以荀子言材性朴为准)及社会机制视角、礼法制度治理思维,王恩洋评其为可媲美欧洲近代思想家的“中国二千年前之经验派哲学大师”。论天道人性及德性与经验主义戴震近,论儒学要义在“礼乐刑*”则与日本古学派荻生徂徕契,康有为、章太炎谓荀子为儒学正统或后圣,其他谓荀子为孔学真传者多见,弓荀学派的地位及价值宜再诂。康有为曰荀子“失运两千年”在“性恶”,杨倞曰荀书“千载而未光”在“编简烂脱,传写谬误”,刘向云荀书“陈王道甚易行”,杨倞云荀子“羽翼六经、增光孔氏”,王先谦谓荀子“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研究荀学疑难问题之真相及思想体系之精要,大有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3、前期成果: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中国*法大学出版社,荀子生卒年问题新探,《邯郸学院学报》/1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中国社会科学报》/09/30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现代哲学》/6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及思想价值,《邯郸学院学报》/4“人性”新探,《南昌大学学报》/1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光明日报》/11/08“五行”说源于天道历数考,《光明日报》/01/07“五行”本为历数概念详证,《哲学与文化》第期荀子《性恶》校正议,《社会科学》/8大儒子弓身份与学说考,《齐鲁学刊》/6日本近世儒学与*治儒学研究(四篇),《太平洋学报》/10儒学视野中的*权、主权、人权,《国学新视野》冬季号,漓江出版社,(课题申报人部分,参与人部分略)4、参考文献:宋本《荀子》二种,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无求备斋荀子集成(总49册),严灵峰编,成文出版社(台湾),荀子与先秦两汉典籍重见数据汇编,何志华等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荀子集解(刻本影印本),王先谦,山东友谊书社,荀子学案(上下册),王恩洋,东方文教研究院,荀子校释(上下册),王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学源流,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与两汉儒学,徐平章,文津出版社,《荀子》版本源流考,高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荀子》真伪考,张西堂,明文书局,荀子论集,龙宇纯,学生书局,荀子*治思想研究,陈正雄,文津出版社,《国立*治大学哲学学报》第11期(国际荀子研究专号),《汉学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专号),《哲学与文化》第期(荀子研究专题),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临沂,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邯郸,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文集,兰陵,荀子の思想:自然?主宰の両天道観と性朴説,児玉六郎,荀子思想研究——天人論と性說,橋本敬司,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論集,附: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1、课题负责人先后就学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出版书2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孔孟荀儒学,为学效法清代朴学方法,有古文字学训练和功底,在经学训诂、先秦儒学思想义理等方面较有研究心得。课题负责人《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一书三分之一篇幅是讨论荀子“性与天道”论,另书《“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也涉及荀学很多方面。论文《荀子驳性善言性无善》、《论荀子性朴论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荀子〉“性恶”校正议》、《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五行”说源于天道历数考》、《大儒子弓身份与学说考》、《荀子生卒年问题新证》等专论荀学。2、课题负责人论荀学的报刊论文、会议论文论多被征引,如李福建《〈荀子〉之“子弓”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证》()、宋立林《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杨海文《司马迁对“孟荀齐号”语法的确立》()、吕庙军《“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解丽霞《“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要》()。本人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迄今已久,最早论文见《“人性”新探》一文(《南昌大学学报》/1),此文已被征引数十次。《中华读书报》年10月24日《国内外学者邯郸热议儒家人性论“人性本恶说”并不代表荀子思想特点?》、《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0月17日《“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提议基于荀子思想重建早期儒学谱系》等也报道了课题负责人在学术会议上的相关观点。3、课题负责人拥有丰富的私人藏学,荀学方面则凡大陆出版的荀学书都已收藏,海外荀学书也多网罗搜集,详见本人据自藏本编辑的《荀子研究书目初编》。年代以前的荀学书,包括宋元明刻本及日本刻本注本,多收藏在年版严灵峰《无求备斋荀子集成》49巨册中,课题负责人早收藏该书。《无求备斋荀子集成》不影印的宋刻本有国家图书馆宋刻本《荀子》及宋刻元明递修本《纂图互注荀子》,已收藏中华再造善本,宋刻本《音点大字荀子句解》已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无求备斋荀子集成》未收的民国前荀子书惠栋《荀子微言》、傅山《荀子评注》两种见续四库全书。另其未收的清末民国荀学书另有10种重要:缪荃孙民国初年《宋台州本荀子与熙宁本同异记》、熊公哲年《荀卿学案》、杨筠如年《荀子研究》、陈登元年《荀子哲学》、余家菊年《荀子教育学说》、王恩洋《荀子学案》、牟宗三年《荀子大略》、程兆熊年《荀子讲义》、陈大齐年《荀子学说》、韦日春年《荀子学述》,本人已全部收藏齐全。课题负责人及课题参与人皆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有丰富的单位藏书和个人充足的研究时间,尤其课题负责人长期耗资收集荀学研究书籍,藏书丰足,故有完成本课题有时间保证和资料条件。(按:其他申报表格内容略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