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舟书评前世的孽与今生的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编者按:非常抱歉这次拖更了一个星期。《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跨度大,主要内容是中国哲学从先秦百家到明清新儒家的演变。冯友兰先生讲得言简意赅,地道易懂。本期作者对“哲学”最初的思考是他小时候常考虑生死的宏大命题,长大后开始思考世界如何与“自我”自洽。我想不仅仅他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过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这期内容主要是作者对于书本内容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吧。

共同推荐指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00

拜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我从考研开始就有的想法。然而生活烦闷,苦于游乐,我一直没有真正的翻开书本。籍此机会,我才终于静下心来翻看书本。本书是冯友兰先生于海外演讲译本,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源流,其中或有囿于时代之理解,但仍不失为初学者的破蒙之书。

哲学是解读自我和世界的一座桥梁,中国哲学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小时候,常常恐惧于死亡。九岁,在朴素的自我建立后,我常耽于生死的宏大命题,对腐烂、糜朽的东西抱有恶意。这种自我的探索,是我关于“哲学”这道命题最初的思考。

渐后,我接触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儒释道。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让我思考整个世界与我的融洽,而朱子学说,则一定程度上让探明究理,尝试以另外的角度践行世界。

逐渐深入,孔曰仁,孟曰义;老子于道中长研,而庄子乐于游鱼,逍遥天地之外。列子御风,墨子兼爱,韩非子作《五蠹》,而刑名学盈。中国哲学浩浩汤汤如流水奔涌不歇,先哲林立,注视着往后来人。

图片来自网络

01中国哲学在讲述什么

哲学是对于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是有关于世界观的伦理体系。中国古代有“知人则哲”的表述,将有智慧的人概述为哲人,可见哲之概念于中国的源远流长,这里面主要包含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学。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中国“哲学”表述式微,中西融合的哲学于此时走向了历史舞台。这样的哲学其实是内外统一的,东西方思想阴阳互济,衷中参西。既有中国哲学的内在,又有西方哲学的逻辑形式。本论以谭嗣同、严复等首开章义,由冯友兰、金岳霖等形成。在本书第一论,即确定中国哲学之于西方体系的位置。冯友兰将中国哲学置于“道德之学”上,而哲学家们更加追求“超道德价值”,它取代同样追求“超道德价值”——宗教的位置。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是出世和入世的哲学。道家是出世的典型:

“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

儒家则是入世的典型: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即不是单一的求“道”,也不是单一的“人”,而是将出世和入世这个反命题集合为一。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中国哲学家们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内圣外王”的圣人。

但笔者认为,中国哲学之讨论话题还有更多的认知,出世和入世并不能单一的解决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受到时代的局限,冯友兰先生在方法论上的表述也多有问题。如在5页,有关方法论的讨论上,明显的表述出去有很大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范式倾向。

“它(中国哲学)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

中国古典哲学脱胎于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根基在社会的变迁。孔子的正名,孟子的仁*,乃至道家的自我超然,都有其社会根源。用心推敲,足以找到相应的逻辑链条,而不是无垠浮萍。

冯友兰先生从三个时期分化中国哲学发展:先秦、汉朝到唐朝、宋朝。

我们逐一简单叙述。

图片来自网络

0先秦从入世到出世——儒家讨论中国古典哲学,儒家是绕不开的一环。孔子对入世的态度分为两部分,积极的践行君、臣这一义理,又对入仕态度淡漠。在理想层面上,孔子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超脱于这一矛盾之上。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在鲁国执*。孔子的前半生在寻求学说的实现性,而后半生,则在重新梳理着自己的哲学观念。

孔子是典型的道德哲学者,他强调“仁、义”,认为社会应当在完美的君王之下统治,而践行这样的社会伦理体制,则需要正名,即名与实相符合。

在宗法制走向崩溃的社会浪潮中,孔子如同晦夜明炬,照亮着文明前行的道路,引领后人的跟进。

如果说孔子追求“内圣”,那么孟子则强调“外王”。

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强调“性善论”,儒家的现实主义者是荀子,强调“性恶论”。

把这种朴素的认知上升到物种的高度,这就是冯友兰先生认为的中国哲学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是什么。长久以来,这一命题服务于入世这个概念,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是对社会发展不同角度的诠释。

孟子将个人修行拓展到整个社会,将“四端”这种超越本能的性,奠定了中国社会往后千年的哲学根基。

世界的观察者——道家

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即杨朱、老子、庄子。

“杨朱是极端的纵欲主义者”

这个时期的道家,看重生的权柄,隐隐于山林,不问世俗。到了老子的阶段,道家开始试图解密宇宙变化的奥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遵循宇宙运行的规律,就可以让万物顺从自我,这里的自我尤可看做杨朱思想的延伸——“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仍然在讨论着“生”这个命题。

“齐生死,一物我”

到了庄子的时代,避已经延伸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从避社会,到避世界。然而在虚实之间,他们仍旧要面对世界。在这种前提下,庄子将人的高度提升到“道”的程度上,认为圣人们洞悉世界的规律,不再局限于事、物。

笔者浅见,道家思想以我为整个世界锚点,定义“道”,再次将天地与我混一。人有其道,然后天地顺畅。道家哲学之于我,是讨论何为“我”的学说,在理清楚我的情况下,做到自然和洒脱,是追求道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03汉唐从汉至唐这段时间,中国哲学历经碰撞颠覆,是哲学的一个高潮。探究这段历史,不得不明白社会大统一与社会支离破碎下经、玄分治下的思想变革。儒秦朝之后,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儒家成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为汉帝国的统治和*府结构找出了相对应的哲学解释,并为家族制度和家国理论提出依据。道

魏晋时期,道家发展迎来小高峰。向秀和郭象为《庄子》题注,对道家的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他们的注解强调一切都应该顺应天时,反对一切刻意的模仿和陈旧的道德传统。

而另外一部分主情派,强调人活着应该去遵从自己的感性思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在乎名教正统。这个流派,就在于他们对于超脱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避世,而是在遵从自我道德的天平之下完全的从心所欲。

南北朝时期,禅宗诞生。禅宗是——“静默的哲学”。对于“解答”世界,禅宗往往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冯友兰将这个称为“第一义不可说”,答非所问,从无去解释有,从而去顿悟,得到“无得之得”。

山是山,水是水,禅宗构解哲学世界,认为圣人从凡入圣,再从圣入凡。

图片来自网络

03宋以后

经历了道教和佛教禅宗之后,人们对超道德价值的兴趣上升,儒家的经典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开始被重新演绎,对其著作有了很不同的解释和发挥。

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邵雍重解易经来解释宇宙循环的自然进程,张载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气」演化而生的。这三个学说都是在尝试赋予古作新的含义,以达到超道德价值标准。

理学承前启后,将理学提升到了万事万物的终点。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强调格物致知。而心学则说宇宙和人是一个整体,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强调良知,即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

最后,冯友兰老先生说到了著名的人生四个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境界。

自然即无我,顺遂环境,随波逐流。

功利即独我,为了自己利益而为。

道德即大我,为生民行事。

道德即超我,即超越道德的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04总结

本书脉络通畅,论述了哲学的意义,深入浅出,犹如之语,回味无穷。哲学之于人、社会,犹如儒家的理、道家的“道”、佛学的“禅”,贯穿社会发展的始末,人皆有而不自知。

通读本书,能够感受到冯友兰先生在西方思潮下,于不同角度对于中国哲学的不断诠释。如果将其作为框架来读,能够满足“简史”之于读者的需求,如果要更深入的挖掘,则需要看到本书对于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的指引,一个“中式哲学思想和西式方法论证的哲学体系”,和“传统中式哲学”的交织发展。

最后,千人千论,我们不需要宗一而行。

(注:本文文字部分均为原创,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芥川龍之杰胡杰,一个卑微的社畜。感谢阅读到这里,本期海舟书评全文结束。

福利还没有结束!

分享朋友圈参与抽奖将有机会获得价值0元的奶茶饮品一杯!

您的分享、收藏、点赞是我们坚持的最大动力!

喜欢作者就支持一下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书架,开始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