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241910.html《大秦赋》中的李斯形象
文/石皓伟
老有人问我,想进体制做公务员,读点什么书比较好?
每次,我都会推荐《李斯列传》。
倒不是说太史公的这部传记写的有多出色,而是要让他们明白,凡事都有利弊,凡事都有代价,在准备涌上独木桥之前,先要想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如果确定要走,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历史常常告诉我们,在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往往也流着脑浆和鲜血。
作为千古第一公务员,李斯不可谓不聪明,他力主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等诸多*策,其影响不可谓不大,几乎为中华帝国定下了千年的模板。但他和他的主子秦始皇一样,在人身方面,却是彻彻底底的输家。当他决心走出温柔乡,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闯一闯的时候,断然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俱五刑”、“腰斩咸阳市”、“夷三族”。
什么叫“俱五刑”呢?就是先在脸上刺字,接着割掉鼻子、砍掉双脚,再用鞭杖活活打死,把头割下来挂在木杆上示众,身躯在大庭广众之下剁成肉酱。这种残酷的刑罚,在秦国人看来,倒不算什么。彼时,在咸阳大街上行走的,有一半是刑徒和奴隶,哪天没有几个被换着花样处死的,死人都是成堆地放。就连秦始皇所生的二十多个公子和公主,不也都被秦二世给处死了吗?咸阳城的下水道里,早已满是污血。
咸阳城里的人们看杀人都看厌了,但像商鞅、李斯这些大人物的行刑,人们还是爱看的。毕竟,秦国的法律就是他们自己制定的,用在他们自己身上,也算众望所归。商鞅为秦国奉献了一辈子,遭到通缉,跑的时候连个旅店都住不到,饥疲难耐,只得束手就擒,最后像一只狗一样被车裂成几块,扔到了荒野上发臭。李斯没有吸取商鞅的教训,反而竭尽忠诚,加足马力,朝乾夕惕地替秦始皇的极Q统治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最后大一统的高墙终于筑成了,他才发现自己也被困住了,一家老幼被绳子捆的结结实实,伏在断头台上,等着挨刀。
“我多想像从前那样,再牵着黄狗,带上你们到上蔡的东门外追野兔,还有机会吗?”这便是李斯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他对儿子讲完,父子相视痛哭,遂遭满门抄斩。
《大秦赋》中的腰斩场面
作为一个县城青年,李斯的前半生是有些困惑的,他一直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过平静的田园生活,还是该发愤图强,到大城市闯一闯。作为楚国上蔡县的一个小吏,他衣食不愁,工作清闲,没事还能牵上黄狗带着孩子们到郊外去追野兔,日子过得也算快意。但他同时也总是觉得,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似乎有点亏了。
他内心里的壮志复萌起来,据说是受了两只老鼠的刺激。他在单位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里的老鼠鬼鬼祟祟吃点脏东西,还吃不饱,而粮仓里的老鼠个个吃的肥头大耳,胆子还特大,见了人也不跑。这让他不禁喟叹:“人和这老鼠不是一样的吗,能不能有出息,还是要看所处的环境。”
这么一想,李斯便觉得,这小小的上蔡县,显然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了。霸才无主,虎卧平阳,自己的锦绣前程可不能再被这小地方给耽误了。
那时候,他既没有学历,也没有资源,更没有目标,有的只是一腔不甘于贫贱的热血。听说荀子正在楚国讲学,李斯便径直跑去拜师,考了一个研究生,学习帝王之术。荀子其人,儒法兼修,认为人性本恶,倒也符合他的思路。况且,他的同学当中,还有韩非那样的法学理论家,让他受益匪浅。
毕业的时候,李斯纵观时局,认为六国皆弱,只有秦国有统一之势,便决定入秦求职。他对荀子说:“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现在天下趋于一统,正是我们这些平民出身的游说之士大显身手的时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荀子没说什么,只是嘱托他“物禁大盛,盛极必衰”。后来,荀子听说李斯做了秦国丞相,为他担心的三日不食。作为老师,荀子太了解李斯的为人了,知道他必贪恋富贵,必不舍得功成身退。
同样把李斯吃的透透的,还有赵高。
秦始皇东巡路上,死在河北沙丘宫,随行的赵高拿着遗嘱找到李斯,连着问了他几个问题:“你跟蒙恬相比,谁的能力更强?谁的功劳更高?谁的谋略更深?谁的名声更清白?谁跟扶苏的关系更亲密?”李斯说:“都不如蒙恬。”赵高说:“如果扶苏即位,必然以蒙恬为相,到时候您还能上哪去?我在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没见过被秦国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好下场的,基本都是被诛杀的命运。”这时,李斯就蒙了,赵高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秦二世胡亥既立,为了保住皇位,听信赵高之言,将秦始皇的子女屠杀殆尽,将秦国的肱股之臣蒙毅等人悉数诛杀,恐怖之下,群臣人人自危。又严法刻刑,赋敛沉重,戍徭无已,激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争先恐后。这时候,李斯非但没有直谏,为了保住爵禄,更是给二世献上“督责之术”。告诉他,皇帝就应该独断专行,就应该随心所欲,母慈必有败家子,严主才不致出现骄仆人,就应该用严刑厉法管教国人。
那时候,秦二世已经是赵高的掌中之物。即便李斯战战兢兢匍匐在地,依然不为赵高所容,最终被构陷下狱。其实,在他们做“沙丘之谋”的时候,李斯就应该想到,无论是蒙恬之于扶苏,还是赵高之于胡亥,都不是他所能比的。无论是谁做皇帝,他都是一样的结果,只是迟与早的问题。
权势、富贵,没几个人能摆脱得了,尤其是已经拿在手上的,想放下太难。就连秦始皇,实现了统一全国的梦想之后,依然为自己的日渐衰老而感到忧伤,三番五次地跑到海边,派出各种方术之士帮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人的欲求总是没有止境。
李斯与韩非
早些时候,秦始皇读到韩非的作品《孤愤》和《五蠹》,为之拍案叫绝,说:“寡人如果能见到此人,亲自与他交谈,虽死无憾!”李斯说:“此人是我的同学,想见不难。”等韩非到了秦国,秦始皇非常高兴,想用他。但韩非此人思想虽然高深,却口吃,又是韩国宗室,尚不知其底细,所以一时不便重用。这时候,李斯怕主子用了韩非,自己将会失宠,就进谗言说:“韩非虽然有才,终归是韩国公子,今大王想统一天下,首要的就是灭韩,他肯定不会真为秦国卖命。留着不能用,放了又遗患无穷,不如杀掉。”秦始皇不想杀,就把他关进监狱。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吃,韩非同学一想,相煎何急,于是就自杀了。
这就是李斯的为人,为了保住权势,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谁要是威胁到他的权位,他便要弄死谁,绝不留情。荀子深知李斯这个人,只能进不能退,所以听说他被重用,就非常替他忧虑。李斯是很聪明的,极有才华,字写的好看,讲话又好听,是非常称职的职业官僚,却又没有什么信仰,也没有坚定的立场。你让他拥护扶苏,或胡亥,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给足好处就行。他之所以发愤图强,无非是不愿意久处贫贱之地。他所追求的,无非是持久的权势和富贵。
自古以来,贪权的被权力害死,贪钱的被金钱害死,贪名声的被名声害死,大抵如此。专制之下的仕途,等级制中的官场,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猴子,下面的想再进一步,上面的想多待一会,到处都是矛盾。极Q之下,上至皇帝,下至庶人,没有人是安全的,不爬到头不安全,爬到头了,也很麻烦,整天害怕被*变、被暗杀,连睡觉都要一晚上换几个地方。因为恐惧,所以他们只能以更残暴的方式来恫吓僚属和国人。轻罪重罚、独断专行、以人徇己,不正是李斯献给秦二世的“督责之术”吗?
李斯,像秦国很多权倾一时的公务员一样,升起来像一支火箭,坠落时像一根拐杖,岂不让人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感谢遇见感恩同行
金大橙子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