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自京东网
书名: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
作者:郭永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时间:-05-01
页数:页
定价:58元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青年古文字学者郭永秉教授近年来阅读金、石、简、帛文字和古书的心得,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古文字、古音韵,以“轻学术”的笔调加以调和,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既不失学术深度和严谨,又能让普通读者体会考释古器、古字、古文的趣味。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青年古文字学者郭永秉教授近五年来的学术笔札、随笔、评论和访谈结集,大部分曾在《文汇学人》《上海书评》《新民晚报》等刊载,共20篇。所收文章涉及范围主要是金石文字,笔调轻松但不失严谨,多以某一个具体的点展开,研究文物中的古事遗文,发掘文献背后的乐趣,启迪普通读者以古文献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路径,同时,还对近年来对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现状作了回顾与展望,在提倡“冷门绝学”复兴的今天,不失为一针“清醒剂”。
作者简介
郭永秉,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出版著作《帝系新研》《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九个汉字里的中国》等,并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
精彩书评
郭永秉教授《九个汉字里的中国》很棒,这本《金石有声》是他蕞新的学术普及类作品,既有关于悬泉汉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也包括海昏侯墓、颜真卿书法等社会和学术热点,作者善于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从一个学术观点引发对整体中国文化的认识,值得一看。
目录
自序/1
孔子“瑟教”谭/1
屏风上的断想/14
“衣镜赋”的凤凰/18
春秋晋国两子犯/23
雒阳武库钟铭是伪造的吗?/36
元封二年铜烛豆铭文证真/47
关于元封二年铜烛豆铭文的补正/62
代笔,还是亲笔?——汉代小吏书艺一瞥/66
“夜鱼春跃”与“间缉之心”——《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读后/89
《夷坚甲志》的前三个故事是什么?/
古人如何降落到草木之上?/
关于“穗、秀”问题的一封信/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评介/
《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序/
从出土实物看中国古代简帛书籍文化/
功甫帖墨迹的题外话/
字认完了吗?——谈战国竹书热背后古文字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清华简最大的特色是“高大上”/
古人的文本不是写给机器看的/
我是如何走上学术之路的/
自序
这本《金石有声》收录了我年以后在书刊、网络上发表的大致可以归入今所谓“轻学术”范畴的文字(也许对“轻学术”的划分尺度各人不同)。这几年我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表的特别专门、读者太少的学术文章,都没有收在本书中。
儒道古书里常常说“金石有声”,人不去敲击就不会响。这是讲内外相互感应的道理。面对古人留下施有文字的金石资料,吾辈亦宜以一种倾听的心态去尝试小心叩问,让它们代替古人发出声音,知音者方能寻绎千载之外的古人用心。这是小书书名借用此语的主要意思。小书的内容,大致是近年阅读金、石、简、帛文字和古书的一些粗浅心得,还有若干访谈及评论文字。诸篇撰成颇历年所,文字风格这次未加齐一,只在编辑过程中对个别文章做过一些不涉及实质性内容的润色删削,不一一注明了。
以“正经学术”面目出现的论文相对容易写,面向读者较多的一般性学术文字或述评,则比较难为。大约从年开始,我在陆灏、李天扬、黄晓峰、盛韵、郑诗亮、石伟杰、任思蕴、李纯一、单颖文等海上各报社媒体师友的不断督促和鼓励下,努力利用日常读书教研余暇写一些可供媒体读者阅读的文章、书评文评和访谈(其中年之前发表的相关文字,已收入拙著《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初版,年修订版)。也许从“京派”学术的角度看,这某种意义上是“海派”的做法,是所不屑为者。然而陆灏先生对我讲过一句话,我记得很牢,他说做学术研究的人文字大都太紧了,也应把手笔练得“松一点”。我知道,曾受到陆先生类似感召鼓舞并步趋为之的海上青年学人,自己并非唯一一个。陆先生在读书之余写下的文字,简净有味,乃夙所歆慕,他的这些温言厚语,便是我至今在“堂皇”或“端着”的学术文章之外,仍坚持写一些其他“轻学术”文字的缘由。
我也总是奢想着,什么时候能写出既不失学术深度和严谨,又让一般读者能看懂的、有趣味一些的文章来就好了。可这本小书大概最终证明,复经六七年持续练笔,虽竟又累积十余万字,却并没有让我的手变得多活泛,除了个人禀赋不够,或许还有学术研究客观上对人形成的强势异化,自己的主观努力难与之抗衡。但话又说回来,对自己而言,小书的文字多是介于软硬之间的尝试。吴人讲究做事情的“软硬劲”(其他地域似乎尠见此类说法),写这些文章尤让我略略体会这种智慧在调剂学术生涯中的奥妙,亦别具意义。因此,特别感谢《文汇报?笔会》《文汇学人》《上海书评》《新民晚报?评论随笔》等时时垂青我这块顽石并多加叩击,让一个淹没于古书古字堆里的人能暂时拔出头来,发出一些也许不合时宜、不悦于人的声音。眼下,纸媒面临毕竟东流去的命运,《上海书评》纸刊已不复在焉,《文汇学人》也改版融合,常令这十几年由它们陪伴着步入中年的我不胜感怀,这本小书也可算留下廉棱未磨时光的一个纪念。
利用自序,我想交代跟这本小书的文章有关的几个问题,记下几位师友给我的真诚友善的帮助,以志感谢之情。
讨论颜真卿《西亭记》用典问题的《“夜鱼春跃”与“间缉之心”》一文发表之后,友生许志恒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