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19271.html《荀子》: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中有云:“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较好地解决事物的疑难。致知以求理为要,践行以克难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治学之道。此道可分为博学与笃行两个方面,学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人关于博学和笃行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如何才能做到“善学者尽其理”?首先,要以“学而不厌”的态度泛观博览,不断学习,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我的学识和德行。《周易》大畜卦《象传》说:“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其次,要有化繁为简、融会贯通的能力。张之洞说:“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然必先求博,则不至以臆说俗见为通;先须求精,则不至以混乱无主为通。不博不精,通字难言。”学问如何才能由博到精再到通?《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其看来,由博学到精通还需要经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层层淬炼。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须相结合,而思虑则须审慎,因为思虑过多则容易思绪纷乱而不能专一,思虑过度则容易不切实际而有失客观,而思虑肤浅则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所以思之不可不慎,不得其法则徒劳而无益。只有审慎地思虑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经历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会形成一套思想理论和评判体系,而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明晰地分辨,亦即可行性的论证。“明辨”乃是治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笃行”的开端。笃行之义包含两层,一是对常规之事能切实去做,持之以恒;二是对困难之事能不畏艰难,勇于承担。中国古人历来重视践行,如《论语》中的“力行近乎仁”,《墨子》中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中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等,都将践行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践行之难在于如何在困境中持之以恒。荀子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君子要有恒德,不因遭受到困苦和艰难就改变自己的志向。只有拥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品格才能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将“善学”与“善行”有机结合,通过“善学”汲取古今之经验,积攒知识,通过“善行”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卓越,最终定会事有所成。《荀子》经典名言20句:活着,就是要积极
《荀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荀子与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荀子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作用,是积极的人生哲学。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之一。
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
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
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
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6精于物者以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7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
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8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会进步;
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有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
在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9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顺应上天(自然)而赞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了自然规律去利用它?
“制天命而用之”符合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尊重自然,也可适当地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1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所说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天生就有的是“性”,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伪”。
所以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通过自己能掌控的力量来改变已成定数的东西。
11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性本恶。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
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12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巍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此句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自己行得正,心中有善,或者要做的是超前的大事业,而别人不理解自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无奈,也无需畏惧别人的眼光,当坚守自我。
13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
自身的荣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1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山上有玉那么那山上的草木都很润泽,水里有宝珠连河岸也不那么干枯。
只要自身修养足够好,光芒总是遮掩不住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可还是没人理解,因觉得“埋没”了自己而委屈不平。其实是自己做得还不到位,还需再接再厉,善行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得到认可。
15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保持心情愉悦,就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人穷一时,但心不穷,真正的穷养富养或许不完全是物质方面的,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差,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保持愉快,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1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的力量是决定性的。
唐朝时,魏征用此观点来劝谏唐太宗,荀子的这句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
17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若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
意在强调专心致志和“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不好高骛远,才能有所成。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容易受局部的蒙蔽,因而不能明白大道理。
眼光不妨放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广,格局更大。
19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荀子认为,人们在以前已经学到了一些知识的情况下,再学新东西的时候,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总是容易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这样可能是错的。
最好能保持虚空的状态,专心地看待这件事,然后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
20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
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
本文来自于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荀子》经典30句:古人智慧,人间至理
0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
02、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
0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要严正地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反省自己。
0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05、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事之本也。
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治的根本。
06、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外在的权势,不顾及个人的利益。
0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上天。
0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荣耀,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
09、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内心,考察人的内心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
10、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喜欢和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聪明而又喜欢谦虚,就一定会有贤德。
11、宗原应变,曲得其宜。
尊奉根本的原则来应对各种变化,方方面面处理得都很恰当。
1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达到目的了。
13、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涂之人——民众,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堆积泥土就成为高山,积聚水流就形成大海;路上的普通民众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就叫做圣人。
14、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道义,所以最为天下所贵重。
15、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
16、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
人类群居在一起,同样有追求而道理却不相同,同样有欲望而智慧却不相同,这是人的本性。
17、人之生,不能无群。
人生活着,不能没有社会群体。
18、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君子靠德行,小人靠力气。
19、审吾所以适人,人之所以来我也。
搞清楚我为何去别人那里,就知道别人为什么来我这里。
20、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智慧没有比抛弃疑惑更高的了,行动没有比不犯错误更好的了,事情没有比毫无悔恨更完美的了。
2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
2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没有根据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计谋,君子要谨慎地对待。
23、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来自后天的教养。
2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清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25、不知戒,后必有,恨复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惕,以后必然还要重犯错误;拒绝规劝,坚持错误不肯悔改,必然会让进谗言的人钻空子。
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看,但还不如登高之后看得宽广。
27、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不隐瞒自己的优缺点,对实际情况从不掩饰,这样便可称为耿直之士了。
28、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见道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之行。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坚定自信,自己也必定喜欢;不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全身污浊,自己也必定讨厌。
29、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君子要做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端正品行,以便等待机遇的到来。
30、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不专心就等同于无知,心有偏向办事就不能专诚,分心二用就会陷入迷惑的境地。
《荀子》10句经典名言,说透了10个惊世哲理,读懂受益一生有人评价说:荀子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是呀,在古籍《荀子》中,共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诗享君要分享荀子书中的10个惊世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并致于行的话,将受益一生。1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想要静心学习,就要去图书馆,想要锻炼口才,就应该和喜爱主持播音的人多交流。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途再近,你不走,也不会到达。事情再小,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做人做事,最怕只说不做。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实践出真知。在自强不息的行动和探索中,才能获得真知。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才会有所成就。一心两用,只有两者皆失。5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肉腐了就会生蛆,鱼枯死了就会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来灾祸。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大,可能会引来灭顶之灾。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你听到的、看到的都有可能是假的,只有你真正去实践一遍,才会得到真实的结论。7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荀子·性恶》不了解儿子就看和儿子交往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就看看君主身边的人,就明白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看看他结交的朋友,那里一定有他的影子。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搞懂了人性本质,才能顺应其势做成其事。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荀子·大略》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不经历风雨,怎知谁是英雄。10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你对事业的态度,你认真敬业,就会成功,你敷衍轻慢,就会失败。
《荀子》10句名言,警句迭出,耐人寻味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01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译文:老天不会因为人仍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了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卑劣之人的无理喧嚷和无谓的干扰就停止自己的行动,放弃个人的伟大志向。
02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译文:一个好的农民,并不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03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译文:即使有些事情干起来很辛劳、很劳累,但只要符合自己的理想,只要是发自于内心,也要坚持去干;即使有些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只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要千方百计把它干好。
04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译文: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傲视富贵,对名利不屑一顾,遵循为人的准则,以道义为重,就会藐视那些王公贵人,对权势看得很轻。
注重思想修养,经常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支配外界的事物而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05
“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译文:一个人能具备敦厚的品德,在于他日积月累,坚持不断地按照礼的原则行事;一个人能具备豁达大度的品德,在于他普遍地推行礼的原则,处处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一个人能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于他真正把礼的原则发扬光大;一个人能具备明察秋毫的品德,在于他切实把礼的原则融化在自己心中了。
06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自珍自重,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尊重自己,把自己推举得很高;自己能做到诚实笃信,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非得一味向别人表白;自己能够成为有用之材,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任用自己,以致去投机钻营。
07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译文:士君子以自己的修养不好为耻,不以被别人诬蔑为耻;以自己不守信用为耻,不以被别人不信任为耻;以自己缺德少才为耻,不以不被人重用为耻。品德高尚的人不被虚荣所引诱,不被诽谤所吓倒,不被外物所动摇,而是遵循正道,严于律己,这才叫名副其实的君子。
08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译文:能力本来就达不到却非要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好象力气小非要挑重担一样,除了伤筋断骨,又能有什么结果呢?对自己的品行和为人也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本来自己的品德恶劣却一味吹嘘自己是贤人,就好象是个驼背的人硬充高个子,别人看到后,只能指着他的脑袋讥笑他。
09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儒效》)
译文:人要不断地求索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才能有所提高,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才会成为圣人。
10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译文:路程虽近,不走是到不了的;事情虽小,不做是不能完成的。高尚的道德必须去追求,道德境界是在不断修养中才能走向崇高的。
(先秦)荀子:劝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