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是一种前科学,它的自然哲学意义就科学的意义。在现代理解的意义中,我们把它称之为宇宙秩序原理。
宇宙秩序原理
宇宙秩序原理,探索现象背后的秩序,是科学思想的源头,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共同的。希腊文的宇宙一词则有秩序的意思。易经的生成原理、感应原理、循环原理构成它的宇宙秩序观的核心。
生成原理
生成原理是指大千世界都是从太极中诞生的。这种生成原理在道德经中表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易经系辞中表示,易有太极,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成大业。
并且按照易经的大衍筮法推理,可以将之具体化,体现出宇宙演化的过程,这种生成的思想发展到北宋的时候,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太极生化模式。邵雍的先天图生化模式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生化模式,这两种模式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学术几千年。
邵雍的先天图生化模式和他的先天易卦图式为基础,说明从本源开始,的一系列分叉衍生图像。邵雍的先天图重新安排了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的顺序,并绘成伏羲先天图。
邵雍的先天卦序的指导原理是: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阴,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矣。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递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八,八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而为一,衍之为万。《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
程灏将邵氏的方法称之为加一倍法,朱熹称之为一分为二发。伏羲画卦,远观俯察,远求近取,其观察求取的对象就是宇宙的生成变化。他以太极则一理为据说:两仪未分的时候只是一个太极,太极包含两仪,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之理。太极分为两仪,两仪也具有太极之理。
周敦颐的太极生化模式和邵雍不同在于他把五行观念纳入其中。周氏的太极图是一个五位生化的模式,第一个太极只是一个圆圈,代表太极而无极的本体。第二个是由中间的小圆圈和两侧对应的黑白两圈组成,代表动静阴阳的图像。第三个是五行,木火水金在四维,土居中间,曲线练成环网。第四位也是一个圆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象征八卦。第五位又是一个圆圈,代表万物生化的原理。
由太极而又阴阳动静,再而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土为冲气兼行四气。阴阳五行交合生万物,人也是其中的造化产物,与天地同体,这个是依照自然之理,本然之妙而不假安排的生化图式。
朱熹是这两个生化模型的推广者,他说:太极所说,乃生物之初,阴阳之精,自凝结成两个,后来方渐渐生去。万物皆然,如牛羊草木,万物皆有牝牡,一为阴,一为阳。万物有生之初,亦各自有两个。《医旨绪余.太极图抄引》
朱熹又说,天下事,一不能化,唯两而后能化。比如一阴一阳,然后能生化万物。《吕山堂类辩.辩两肾》。
在宇宙论方面,朱熹提出了太极生化模型的离心式宇宙起源假说,他认为天运图是左旋,,提出“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摞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形成个地在中央。”《类经图翼.运气》朱熹从宇宙形成的机制,阐明所有天体物理运动的方向,并对运动作出了解释。
在医学方面,太极图生化模式,推动了命门说的发展。命门一说,最早见于《内径》,但是难经也有命门的明确规定:是右肾,藏精,系胞,为原气之别使。明代易学家赵献可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医贯·内经十二言论》。
张介宾假定命门在两肾之间,作为身的太极,生两仪,水火兼具,因此,受命之初,为性命之本。《类经图翼·求证说》。孙一奎则假定命门为两肾之间的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则先天太极,无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说》。这些命门说的提出,表面生化模型作为医学形式化的功能。
感应原理
感应原理是主张食物以气为中介,基本规则是同类相感。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为贵。《荀子·王制》的四级分类法,为建立气为中介提供了基础。易传最早提出了气的相感。《易传·咸卦彖》: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传.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易传.系辞上》: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感应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吕氏春秋》、《淮南子》进一步将感应理论具体化。《吕氏春秋.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雨云水波,无不皆其所生以示人。故此龙致雨,以形逐影。《淮南子.揽冥训》。
《淮南子》:阴阳同气相动。若夫以火能焦木也,因使销金,则道行矣。若以磁石之能连鉄,而求其引互,则难矣。物故不可以轻重论也。夫阳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鉄,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以智以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能有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1)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3),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所。天阴将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而酒湛溢(5),病者至夜而疾益甚,鸡至几明(6),皆鸣而相薄。其气益精,故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因可以类相益损也。
《春秋繁露》虽然是以自然物的召类来说明感应的原理,但是他主要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在天与人的关系,把人间的灾祸说成是由于气的传递对人事作出的反应。
王充则认为气的感应是一种力,有主有从,感应的强弱与距离有关。他主张“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他提出感应的原则是大能动小,小不能动大。近者强烈,远者衰微。
由感应理论解释电磁理论,也是王充发明的。王充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认为这个是因为同类相感。“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十八世纪范宜宾在《罗经精一解》中说:伏羲卦有阳气趋左,阴气趋右,提出南方有阳上升影响磁针偏左,北方有阴气下降影响其偏右。
潮汐现象的解释问题,也是感应原理的用武之地,王充首先注意到潮汐和月亮的关系,“随月盈亏,大小满损不同时。”《论衡.书虚》。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有说潮专篇,认为:“月,阴精也,水,阴气也。潜相感致,体于盈缩也。”
后卢肇《海潮赋》中说:他虽承认水与月的同类感召,但他认为潮汐起于太阳夜入海的水火相激,月亮在于通过与日汇合,互相调节海涛的大小,。
五代的丘光庭认为大地吐纳阴阳之气,认为朔望日,大地吐纳阴阳之气多,而下沉,而产生大潮。元末,史伯璇作《管窥外编》则认为水月相距较远,潮水起落并非月亮引起。
在传统医学上,把人体当做一个小天地。在传统的医学中,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以气作为一个中介作用为基础。天气变化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天气过分则引起疾病。药物的作用是因为他在体内气化在经脉中传递,针灸则刺激气穴。中医还依据天人节律,推导出任身体的年节律,月节律和日节律,作为诊断、治疗的一种依据。
循环理论
循环理论主张一切自然过程都是终而复始,他是中国先哲对自然界各种理论的一种概括。他是中国对各种自然现象周期性的一种概括,并在阴阳的概念基础上,将它提升为一种宇宙秩序的原理。最初见于老子,其后易传将它模式化。在老子那里,循环作为一种规律,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又说:道曰大、逝、远、反。
易经以阴爻和阳爻为基础,两种符号来代表万物万物“无远不复”、“原始反终”、“往来无穷”来强调循环思想。
《易卦.系辞上》说:圣人说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凶吉,刚柔相推以生变化。是故,凶吉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动三极之道也。
历代鸿儒也循循环之理。荀子说,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舍是则天下以衰。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荀子.王制》
刘禹锡说:法为清母,重为清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纲纪既坏,复归其始。《天论下》
邵雍曰: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也。《天论下》
朱熹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有,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底在前,是循环事物。(《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罗钦顺说: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穷。《困知记》
黄宗羲说:大化之流行,只一气充周无间,循环无端,所谓生生之谓易也。《与友人论学书》
古人运用循环理论指导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比如比如对日月行星的周期的精准观测和研究,以及协调这些周期而编制的种种历法,又比如根据循环理论获得的关于人体经络和血气循环路。再比如根据循环理论启迪而用五运六气说确定的关于中原气候变化的60年周期,还有农业生产的轮作制。诸如此类的自然科学成就多为世人所承认。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和董仲舒的三统更替说,邵雍的历史循环论,也是受周易的循环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现代科学从数学和当代科学成果印证,发现了以阴阳为基础的五行的循环结构的系统意义。美国学者卡拉普说:中国人引进积极性相反的阴和阳,给这一循环想一个明确的结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自然和生命都具有相反的两极形相。他们不属于任何类,而属于单一整体的极端。没有任何事物只有阴和阳。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两极之间的一个连续震荡的显示,一切转化都逐渐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发生。自然秩序只是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于阴和阳,中国人用了一个五行来表现。行代表行为,并和木、火、土、水五个概念相联系,表现在一个很明确的自然秩序中相继并且互相影响的量。中国人从五行中导出一个延扩到整个宇宙中的相似系统。感官、天气、声音,颜色、身体部位,感情的状态,社会关系及各种各样的现状,都被分为五行相应的五种类型。当五行的理论和阴阳一起运用的时候,结果是一个精巧的系统,其中宇宙的每个方面都被描述成一个动态图像整体的一部分。
循环理论的意义是他可以解决进化和退化的问题。19世纪中叶,生物学和物理学提出了各自的自然演化理论,。生物学通过生物表型的研究,发现物种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往复杂方向发展的,并推广这一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由无机到有机,无生命到有生命。人文学科也接过生物进化论的,把它转变成社会进化论。认为自然界发展出动物,动物进化成人类,人类的发展形成社会的发展。
但是物理学提供的热现象的研究,发现孤立系统的演化趋势是达到熵极大的状态,这种演化推论下去,一切运动最后都耗散成热,那么整个宇宙将是达到熵极大的热死状态。生物进化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前景,但是热力学的熵增定律则预示人类的末日。
面对这种矛盾,一是检查将局部真理运用于整个宇宙的合理性;二是运用循环论,来消解矛盾。恩格斯认为,假定反射到太空的热一定会通过某种形式转变成其他形态的星云,进而开始新的演变。而朱熹的宇宙假说,则认为太极之前有太极,混沌开光明生,宇宙就是太极生灭的无尽循环。
自然科学要寻找各种循环原理,克服物质、能量乃至信息耗尽的危机。这种宇宙大循环在科学上是可能的吗?现代宇宙科学中负质量的概念,为建立宇宙大循环的科学图式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假定宇宙中只存在具有正质量和负质量的两种物质,他们分别具有引力和斥力,就可以在不违反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并且在广义相对论的条件下,提供物质自己运动和冷的星球重新炽热的物理机制,而这种机制,其实是和易经的阴阳动态模型,是极其相同的。
小林老师啊
你的赞赏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