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期中考前重点知识点强化 [复制链接]

1#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5、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6、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7、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主要战役交战国家典故影响战国桂陵之战魏、赵、齐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齐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8、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兼并(统一全国)战争特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军队数量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称霸方式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9、商鞅变法(1)背景: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商鞅变法的内容:*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7)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10、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儒家:说服教育;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法家:依法惩处11、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主张的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提到“战争”主张的有:墨子、孟子、孙武1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时期姓名称谓著作主要思想借鉴或启示春秋时期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1顺应自然;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主张无为而治。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论语》《春秋》*治思想:1核心思想是“仁”2主张以德治国;3主张实行德*。教育思想:1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战国时期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构建和谐社会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孙武军事家,兵家鼻祖《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3、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变革方向内容作用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治(社会制度)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水利工程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思想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秦灭六国: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公元前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15、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6、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17、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巩固了国家的统18、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9、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府机构;地方*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府受中央*府管辖,中央*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1)特点:中央集权(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20、项羽和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秦末农民战争反抗秦的暴*农民阶级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21、相关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相关故事:鸿门宴22、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2)汉兴的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3)启示:*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23、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1)*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24、评价汉武帝:(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25、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26、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同点方式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采用法家的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粗暴破坏结果促进了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的兴盛。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策

来源

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精选资料

统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30套

部编版:七上历史《1—12课简答题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