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浅析电影《八佰》
影片《八佰》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该故事讲述了在年的上海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内,“八百壮士”(实际上仅人)以血肉之躯殊死抵抗日军的疯狂进攻。炮火淬炼的人生戏台是仓库孤岛内四百将士的誓死抵抗与包括忠孝在内的民族情绪的释放,同时也是一场供众看客围观的战役。导演管虎以对历史真实的思辨来达到喻世、警世、醒世之功用。
电影《八佰》着重对于这场战争中的生命个体进行塑刻,以“特写”方式发救亡之感遇。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的革新与突破,还是从艺术表达的记录与写意,《八佰》对同类型的国产战争电影都有了新的探索与突破,并以电影来进行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的反思,以及对八百壮士救亡精神与启蒙意识的探赜。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八佰》作为战争片,也是宏大叙事,但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的出发:山东话、河南话、四川话、江西话、山西话、陕西话、湖北话、安徽话、广东话……没有一部华语片使用了如此众多的方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方言的繁多,代表个体的不同,个体的微小、个体的丰富,正如荀子所说:“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或者更肯定更坚决地用双否定语式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细流,他们一个个活龙活现,共同构成烽火连天中的人物群像。
这是《八佰》的宏大观和江海观!所以,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所以,毛主席亲笔题词:“八佰壮士,民族革命典型!”因而,《八佰》没有过分强调战争的领导层,即便对团队唯一的指挥官谢晋元也是如此。
然而影片开始,编导并没有展现他们清一色的钢铁意志,与此相反,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无所措手足,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正如故事开始爬出洞口缩头缩脑的老鼠,影片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底层的新兵无时不刻地生活在恐惧之中,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姜武昂首阔步乘电梯登上楼顶平台,举起大刀引吭高歌《定军山》,吸引敌军的火力向自己聚焦;王千源带着区区几个战友,主动进攻强大的敌军阵地,他们要以自己的赴死转移日军的注意力掩护团队后撤,听到敌军惊恐万状地大呼小叫,他们的面庞露出灿然微笑;端午举着步枪与敌机的机枪对射,右肋下面被打出一个血窟窿,血流如注,肠子全数流出……“时势造英雄”成为这部平民战争史诗的最为惊心动魄的精神图景。开篇试探出洞的老鼠最后变成白色战马纵横驰骋,在这一坚硬内核中,宏大的战争图景才显得极为真实,万众一心的抵抗才真正震撼人心!
动与静的对比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四行仓库里的人群也是压抑的:他们中除了谢晋元带领的八十八师的队伍之外,还有其余被日军打散的中国士兵和避难滞留的普通百姓。他们聚集在废弃的四行仓库,带着不尽相同的心理预期,面对共同的入侵者。
“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八佰》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
比如这样的场景:日本士兵用铁板围成一圈,疯狂地撬动四行仓库的墙壁,并且能够有效地躲避手雷和子弹。面对墙壁即将被凿开,士兵们便身绑数个手雷,整齐地排着队,拉开火线,一跃而下,与日本士兵同归于尽,他们一个又一个人跳了下去,一声又一声的响声传来——先是跳下去的战士所报的姓名声,而后是巨大的爆炸,“响”得摄人心魄。再比如护旗升旗的战斗段落,有气血、有风骨,它将人在战死沙场前的温柔与担心、赴死的决心、无惧与无畏、牺牲与荣誉、庄严与崇高等融合在了一起,共同书写了一首悲壮的英雄诗史,战争的残酷与诗性的崇高有机地综合在了一起。动静之间,不仅有热血,还有血热起来的过程和逻辑。
《八佰》里有四行仓库战斗的残酷之声,有热血之声,还有一河之隔的租界区的“动静”。这里歌舞升平,似乎是人间天堂,这里的人隔岸观火,像看客一样看着对岸的战争。这是特殊时期所形成的类似“直播”视角下的战争真人秀吗?不是,它是一次对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的批评与讽刺。可以说,这里的“动”与四行仓库的“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一次对日本入侵的控诉,又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讽刺与嘲笑;既是一次历史的教训,又是一种积极的国民性反思。
这样的反思今天看来依然是有价值和必要的,但在历史的天平上,不能止于此,进一步来说,《八佰》展现的是“八百壮士”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战斗,同时也是一场点醒麻木看客的战斗。战士的热血,让南岸的群众的血也热了起来,或以举牌提醒、报告日军动向的方式,或以捐助物质甚至以死献生的方式加入了这场战争,成为更大的一个与八百壮士在一起的人群。这诠释了国民性中更主流的那一面:即人民的团结和觉醒,中华儿女动人的无畏与牺牲,这是反思之后的认同与褒扬。这是此境的,又是彼岸的;这是历史的,又是隐喻的。
黑与白的反差
对于这场战争,管虎并没有一味地宣扬死守在四行仓库的人的英勇与无畏,敌我之间、黑白之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有了更丰富的色彩。在面对日军的进攻时,他们一开始是消极的,是胆小、懦弱的,甚至他们都不敢拿起枪,只是一味地躲闪。表面上看,“八百壮士”都是积极地反抗日军的侵略,实际上这群人在真正地蜕变成战士的过程中是历经了种种的挣扎。这种挣扎恰恰是人性最真实的反映。
这是战争下人性的真实状态,也应该是战争片在题材建材和主题设置上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八佰》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战争类型片的人物和叙事套路,在追求宏大的、诗史般的战争场景描述的同时,对战争中丰富的个体的人的真实境况予以了扫描式呈现,避免了简单粗暴和脸谱化的非黑即白感。
《八佰》战争片的类型探索肯定包括了技术层面的革新与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对于内容的有效支撑。从摄影、灯光的角度来看,《八佰》更像是一首“影像诗”,夹杂着都市繁华的奢靡与人间炼狱的惨痛。就像摄影师曹郁所言,《八佰》是“最黑的夜,最亮的光”。这种“黑”与“亮”的两种光就构成了《八佰》的基础与格调。一方面,它以“黑”的布局来展现了留守四行仓库的士兵们的状态,突出了“个体”的命运;另一方面,它以“光”反衬了“黑”,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差,进一步说,这种视觉上的反差,使得《八佰》不仅是在写实,也是在写意,如此,它甚至能够很大程度地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段展现出一种诗意与悲剧的崇高。
白马在《八佰》中很显眼,白马与苏州河南岸租界区的京剧融合在了一起,它通过“小湖北”的记忆与幻想叠加出了战死沙场的端午化身为京剧中的赵子龙,他手握长枪,身骑白马,毫无畏惧地奔向前方,誓与千军万马对战。这是“小湖北”对“关公忠义,赵云报国”的理解,也是对像端午一样的战士的认同,更是“小湖北”的成长象征——他最终选择留守四行仓库,拿起枪来守护战士们的撤退。
不过白马又非马,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八百壮士”都是“赵子龙”,哪怕是敌多我寡,哪怕是步枪面对大炮,哪怕是弹尽粮绝,他们都会手拿武器反抗侵略者。由“八百”到更多,或者“八百归一”,我们的民族精神中丰富而又闪光的东西藉此意象化,不用多说就能让人共情与共鸣。
导演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巧妙糅合详述了上海四行仓库的保卫战。以怯懦书写勇气,以畏惧印刻悲壮,以无所适从描摹勇往直前,以尊严与精神的意义引人觉醒,唤醒着苏州河畔的看客,唤醒着四万万中国民众,亦唤醒着当今之中国,这无疑也是给疫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与中国民众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部分实用应试资料,需要资料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