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书陈鼓应解析庄子的最新力作庄子人 [复制链接]

1#
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大疫后的中医防 http://www.dongqingy.com/bybylt/6512.html

人性问题是思想史上的大问题

荀子与孟子同为先秦时期

儒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关于人性的讨论却大相径庭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论是《孟子·公孙丑》中

人会挽救素不相识的小孩

抑或在抗击疫情、洪水中

志愿者会不求回报的付出

都无可辩驳地支持了孟子的论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无论是《荀子·性恶》中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抑或是在贵州坠湖公交中报复社会的司机

又证明荀子的论点是正确的

那么人性究竟如何?

小嘉为回馈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充实各位同学的暑期生活

现开启年公益讲座系列活动

为大家带来一场暑期学术盛宴

第一期讲座预告

讲座主题

为什么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主讲人

张晚林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0余篇。

讲座时间

年7月23日(周四)19:00

讲座平台

腾讯会议

会议号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2#
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大疫后的中医防 http://www.dongqingy.com/bybylt/6512.html

陈鼓应先生解析庄子的最新力作

基本信息:

作者:陈鼓应著

书号:-7---3

出版时间:年1月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3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编辑推荐:

这本小书是陈鼓应先生的新作,首次出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稿虽小,但作者的视野恢弘开阔,从儒道对比的角度入手,阐发了孟子重善、庄子重真和美这样一种同源而异流的理论走向,道出了两家在人性议题上的互补关系。庄子从道之美讲到天地之美,再讲到人性之美。本书观点新颖,精义迭出,警句频现,文笔一如既往地优美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作者简介:

陈鼓应,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年随父母赴台,-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年离台赴美,年到北京大学任职。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作者心语:

◆庄子将现实人生点化为艺术人生。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至美至乐的艺术精神及性命之情安放在大自然的优美情境中。以往士人都是在庙堂之上或学宫之内坐而论道,而庄子则将其表达人生哲理的场所转移到山林之间、溪涧之旁。

本书序言:

本书特点有三。

第一,当代学者论及中国人性论时,多呈现儒学单一化的思考,且局限于心性论而不及情性论。港台新儒家中的心学一系更拘泥于“心体”与“性体”说,流于禅学化。对人性的论述诚如尼采所说,沦于“概念的木乃伊”而缺乏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在汉宋哲学史上,儒学的人性论从董仲舒至程朱陆王,不仅仅存在着尊性黜情之弊,更陷于性善情恶观。因此,本书借庄子着力于从正面阐发人性论中的情性说。

第二,本书意在揭示出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一条主线──自孔子、告子、庄子、荀子,下达王安石、苏轼、王夫之、戴震。这条非常重要的自然人性论主线曾被后儒割裂,有待重新被连续起来。

第三,春秋末年,老子和孔子掀开了中国哲学开创期的序幕,儒道两家围绕人性的议题各自阐发其独特的慧见。战国中期,孟、庄进一步将老、孔未显题化的人性理论推向显题化,并由此成就了中国人性论在其开端期的高峰。可以说,孟子和庄子在人性论的内涵上相互彰显。为此,本书一方面对比孟子的道德心,进而陈述庄子的审美心,另一方面在孟子性善的衬托下,论述庄子人性的真与美,并延着这一脉络系统化地解读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其目的在于呈现人性论议题中儒道两家的理论特征──儒家强调道德人生,而道家侧重艺术人生。两者的汇合又更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我对人性论议题的思索,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学思历程。

大学时代,我们的西方哲学史课程采用AlfredWeber的著作作为教科书,这本书开篇论述希腊哲学,便突出形上学与自然哲学的课题。整部哲学史中,几位主要的哲学家也都以形上学作为他们理论建构的主体,而不像中国哲学那样重视人性论的问题。我的学士论文以洛克的知识论为题。在探讨知识起源时,洛克提到“人性白板说”,给予我很深的印象。可是,严格说来,我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未曾进入人性论的领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西方哲学神造说与原罪论笼罩下的人性论,与我自幼耳濡目染的人文传统格格不入;其次是港台新儒家道统说所塑造的偶像崇拜之禁锢人心,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更无法引发我学生时代的兴趣。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史的课程上,一开始就会接触到人性论的议题,尤其是孟子和告子的人性争论。当时初学逻辑的我,便感觉告子的陈述比较合理,而孟子的言辞恰似诡辩,他使用逻辑上所谓“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论辩。因而,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对孟子有关人性的陈述抱着存疑的态度,从而,对人性议题的思索也被长期搁置。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到北大任教,我才由重建道家人文精神的课题,进而反思人性的议题。

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由尼采进入存在主义和庄子,并旁及罗素、弗洛姆等社会哲学的著作,其中,他们有关人性的阐述曾一度引发我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