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62.html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环。事实上,“师”字在《荀子》一书中出现的频次也比较高,达到了80次,涉及17篇,其中“人名”(师旷)的2次、表示“官职”的9次,代表“军队”的7次,其他均与教育、影响他人相关的“师”相关(约占78%)。与其伴生较多的词是“师法”(14次)、“君师”(5次)、“人师”(4次)、“大师”(4次)。从篇目上看,出现较集中的篇章是《修身》(13次)、《儒效》(8次)、《王制》(8次)、《致士》(7次)、《大略》(9次)、《性恶》(6次)、《议兵》(5次)、《礼论》(5次)。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子对“师”的论述非常丰富,包括师之重要性、什么人可以为师、师是干什么、学习者应该如何对待老师等,今天,我们先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老师的重要性。
1.“得师”是最快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荀子认为,“师”是修身、学习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在《劝学》篇中,荀子指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意思是说,我曾整天自己琢磨,不如片刻的学习获得的价值更大。在这里,荀子认为,“学”不只是“思”,它有很多渠道或途径。其中,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得到高明的老师的指导。在这里,“其人”指的就是可以作为“师”的人。
在《修身》中,荀子更是明确指出: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荀子·修身》)
凡是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最基本的路径就是遵循礼义,关键要点在于得到好的老师的指导,核心精髓在于专心一致。
2.师、法是“成人”的根本途径
其次,荀子认为,如果有师有法,人就可以成就为君子,堪称“大宝”;如果没有“师”和“法”,人就无法成就为君子,只能是小人、眼中只有利、口腹之欲,可能就会“大殃”。因此,师、法是施行礼义教化、让人成为人的根本途径。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荀子·荣辱》)
人生下来只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和法度,只是唯利是图、满足于填饱口腹之欲而已。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如果一个人聪明,但是没有老师、没有法度,就会成为盗贼;要是再有勇气、胆量,那就会成为贼寇;要是各方面能力和影响力很大,那就必定作乱;要是善于觉察,那就会为怪;要是能说会道,就一定荒诞。如果人能够有老师、有法度,聪明的话,很快就能通达;勇敢的话,就会有畏惧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各方面能力强,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功成名就;善于觉察,就会全面透彻;能言善辩就会自成一家。所以,人要是有师、有法,那就是“大宝”;要是没有师、没有法,就是“大殃”。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
如果没有君子,天地就得不到治理;没有礼义作为统领,上没有君主、师长的尊严,下没有父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这叫做极其混乱。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成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人为培养的。当今,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相互谦让了……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对于人性中蕴含的“恶”的成分,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纠正,懂得礼义,天下才能治平。如果没有师法的教化,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不通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社会动荡。现在,人们只有接受师法的教化,积累学识、逐渐提升修养,遵循礼义,才能成为君子;如果放纵个人的性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只能是小人。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资质、聪明的头脑,也一定要跟随贤明的老师学习,并结交好的朋友。跟随明师,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结交好的朋友,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仁义的境界,浑然不觉,这就是熏陶的结果。
3.“师”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一环
由于“师”对于个人的学习、教化如此重要,他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事实上,老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以身作则,做“礼”“义”的具体体现者。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
礼,是用来调整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述与践行礼法的。没有礼,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你就怎样去做,这样就可以逐渐让你的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就可以逐渐让你和老师差不多一样智慧了。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智慧达到了老师的水平,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不循礼而行,就是无视法度;不顺从或者背叛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修习礼法,而老师就是以身作则,并且一贯安心于这样做。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荀子·强国》)
上级(领导或君主)是下级(下属或臣民)的老师和表率。下级会跟随、模仿、附和上级,就好像是回声应和声音、影子类似本体一样。所以,作为上级,一定要慎重地行动,并保持一致。
所以,荀子认为,老师和法度是以礼治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说: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对上用来祭天,对下用来祭地,尊敬先祖,尊崇君主、老师,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由此可见,荀子对师看得极重。对于背叛、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也甚为鄙视,甚至与国家、民族的兴亡联系了起来。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
说话时不提自己的老师叫做反叛,教学时不提到自己的老师叫做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也不和他说话。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
国家将要兴盛的征兆,一定是尊敬老师、看重有才能的人;尊敬老师、看重有才能的人,法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国家将要衰亡的征兆,一定是鄙视老师、看轻有才能的人;鄙视老师、看轻有才能的人,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法度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只有真正地尊师重教,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
推荐阅读:
向荀子学习思考的智慧(上)
向荀子学习思考的智慧(中)
向荀子学习思考的智慧(下)
秦灭六国却二世而亡,荀子怎么看?
孔子见大水必观焉,你知道原因吗?
疑案解读
孔子为什么要诛杀少正卯?
《孙子兵法》战略管理模式探索
中国学习型组织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D:ChinaCKO
组织学习践行者邱昭良博士的自媒体
思考·学习·技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邱博士更多领导力学习资料
邱昭良
坚持原创,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