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师说新语人文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张岂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

张岂之,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年晋升为教授,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年5月)、校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大学的人文教育》《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主编有《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等。

赵万峰,年、年在西北大学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及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代表性著作有《20世纪初(—)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等。

摘要:在一百多年的现代转化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但最初的设计者还是较好地处理了中西高等教育传承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体系。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遇到了“重科学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既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因素有关,也与教育体系内部缺乏应对这些问题的文化自觉有关,还与人文精神教育在传播普及层面尚待完善、把人文精神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只是文科教育有关,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教育系统推行的素质教育工程,目的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教育,如人文化成、刚柔相济、究天人之际、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经世致用、生生不息等。这需要通过分步骤去实现:首先,努力践行“文化育人”“文以化人”的理念,具体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处理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会通,加强感情教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会通的方式来促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人文精神教育的真正含义,从各个方面落实和加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可以解决现在遇到的许多问题,也可以迎来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问题与原因人文精神教育

壹赵万峰:张先生,您多年来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