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实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源于古希腊词汇pracxis,意为“行为、行动及其后果”。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把人的行为分为实践、生产与行为三种,认为实践的目的在自身。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把人们为满足自身欲望和需要的一切活动都称为“实践”,无限扩大其外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与理论作为既矛盾又统一的一对概念,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从实践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了进一步阐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在中国古代,“实践”最早表现为对“学”“习”与“知”“行”这两对概念的使用。“习”和“行”都包含有今天“实践”的意思。
“实践”一词出现于宋代,学者吴泳如是说:“实践真知,见于有*。”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有:“笃行实践,以守义理之中也。”这里,“实践”意为“履行”“践行”。
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教育,就是塑造人的精神实践。
在现代汉语中,“学习”是一个词,在古代,“学”“习”的含义各异的两个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指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习”即对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温习巩固,反复实践。
朱熹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谓之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谓之习。”意思是,从不知不能到既知而能就是“学”,而在“知”“能”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即为“习”。在这里,朱熹已经把“学”“习”和“知”“行”两对概念联系在一起。
朱熹又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生涩危殆,而不有以自安。”强调既要“学”,又要“习”。
由此看出,古人对“学”“习”两个字的理解表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学”重知识掌握,“习”重知识运用;“学”是“习”的基础,“习”是“学”的深化。可见,“习”与“实践”意思接近。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那里,“实践”更多表现为对“行”的强调,这一强调是将“行”与“学”或“行”与“知”这两对概念置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加以阐释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与“行”孔子更看重“行”,认为“学”在“行”中,即在实践中学习、进步。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学”“行”中间加上“问”“思”“辨”,但“问”“思”“辨”都属“知”的范畴,最终落到最后一字:行。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也认为“行”比“学”更为重要,“学习”的目的在于“行”。在荀子看来,“行”又与“知”形成比照:“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说,了解这个事物却不付诸行动,那么,懂得再多也照样困惑不解。这同样强调“行”之重要。因此,荀子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总之,荀子认为,“学”“知”都是“行”的基础,“学”而不“行”或“知”而不“行”,都不是真正的“知”和“学”。
以上诸“家”共同强调“行”,可能因此有人产生这样的误会:教育的关键在“行”而不在“知”,看来“知”并不重要。对此,宋朝学者程颐予以辨正:“君子以知为本,行次之。”“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突出“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到朱熹和王阳明那里,“知”“行”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更为清楚。
朱熹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若说先秦教育思想更强调“行”重于“学”和“知”,那么,宋元以后普遍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行”并重,两者不可分离。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陶行知在继承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基础上,再次将思想的天平倾向“行”。他并不同意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提法,而认为应反过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此,他大力倡导“教学做合一”,宣传“生活却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张伯苓则主张“学行合一”:“现在的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更进一步,‘教学生行’。”
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学行合一”,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最后要落实到行动中,即变成学习实践。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中,“实践”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其“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抛开*治因素,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中外教育的共同规律,是教育应坚持的方向。
无论是西方哲学中的“实践”理论,或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教育对“行”的强调,还是自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家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视,都成为今天的语文课程提出“实践性”的理论基础。
筱铀
坚持原创,感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