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教育思想探析 [复制链接]

1#

《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学生。到了宋代,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尊为儒家经典之一,从此影响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中庸》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中庸》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哲学基础,其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一、教育的本质——基于生命,回归生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首句,点出了“什么是教”的问题。郑玄注:“性者,生之质。命,人之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性就是生命的本质,是“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南怀瑾《话说中庸》)。命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禀赋,遵循人性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育。教育的起点源于生命(天命之谓性),教育的过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率性之谓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归生命(尽性、成己、成物)。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

正如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中庸》将教育的本质看作源于生命,并为了生命的活动,教育必须立足于生命存在,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存在,这样才符合教育价值合理性的要求。离开生命、忽视生命成长自由和主动性,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